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 为害症状
葡萄炭疽病发生在果粒、穗轴、花穗、叶片、卷须和新梢等部位,但主要为害果粒。
1.1 果粒 发病初期,幼果表面出现黑色、圆形、蝇粪状斑点,但因幼果含酸量高、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长,病斑在幼果期不扩大,不发展,也不形成分生孢子,病部只限于表皮。果粒典型的发病是从着色期开始,此时果粒柔软多汁,含糖量增加,酸度下降,病斑扩大较快,进入发病盛期。最初在病果表面出现圆形针头大小、浅褐色圆形小斑点,随后斑点不断扩大并凹陷,在表面逐渐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当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盘中可排出绯红色的粘质孢子块,发病重的果粒软腐易脱落,发病轻的病果粒多不脱落,整僵果穗挂在枝蔓上逐渐干枯,最后变成僵果。
1.2 叶片与新梢 叶片与新梢的病斑很少见,主要在叶脉与叶柄上出现长圆形、深褐色斑点,表面隐约可见绯红色分生孢子块,但不如果粒明显。有些葡萄品种叶片症状较明显,尤以生长旺盛、叶型较大、较厚的品种为突出,如龙眼、白鸡心等;叶片较少、较薄的品种如玫瑰香发生较少。
1.3 果梗及穗轴 果梗及穗轴发病产生深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使整穗果粒干缩,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绯红色病原物。当年新梢和结果母枝也发生炭疽病,但无明显症状,只潜伏病原菌。
2 病原
葡萄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ron) Spauldet Schrenk]侵染引起,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时期胶孢炭疽菌[Colle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壳半埋生在组织内,常数个聚生,梨形或近球形,深褐色,有短喙,周围具褐色菌丝状物及粘胶质,大小(125~320)μm×(150~204)μm。壳内有束状排列子囊,子囊棍棒状,无色,大小(55~70)μm×(9~16)μm,子囊内有8 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稍弯呈香蕉状,单胞无色,大小(12~28)μm×(3.5~7)μm。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皮、病果或在叶痕处、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尤以近节处的皮层较多。翌春降雨时枝条湿润,如气温高于15℃,则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传到果穗上,萌发后直接侵入果皮、皮孔或伤口,引起初浸染。炭疽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幼果被侵染后,潜育期长达10~30天,到近成熟时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在近成熟果上侵染的潜育期仅有3~5 天。一年中病菌可多次再侵染。果穗发病以第一穗为多,且具有集中发病的特征。病菌也可侵入叶片、新梢、卷须等组织内,但不表现病斑,外观看不出异常,这种带菌的新梢将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
4 防治方法
4.1 消除越冬菌源 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梢、病穗梗、僵果、卷须;扫尽落地的病残体及落叶,集中烧毁。春季葡萄发芽前喷1 次45%代森铵200~300 倍液或3~5°Be 石硫合剂,以铲除枝蔓上潜伏病菌,清除初侵染源。
4.2 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期要及时摘心,合理夏剪,适度负载,及时清除剪下的嫩梢和卷须,提高果园的通风透光性,注意中耕排水,尽可能降低园中湿度。科学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钾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切忌氮肥过多,还要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树势提高抵抗能力。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损伤的嫩枝及损伤严重的老蔓,增强园内的透光性。
4.3 喷药保护 坚持“及早预防,突出重点”的原则。以病菌孢子最早出现的日期,作为首次喷药的依据。一般从落花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喷药,前期10~15 天喷1次,果粒开始转色后或从膨大后期10 天左右喷1 次,直到果实采收。对炭疽病预防效果好的保护性杀菌剂有: 25%苯醚甲环唑6000 倍液、77%氢氧化铜800 倍液、1.5%噻霉酮600 倍液、25%溴菌腈800~1000 倍液、65%代森锌500~600 倍液、50%福美砷或75%百菌清500~800 倍液等,进行喷药治疗。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2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