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

《道德经》第五十章指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如何理解“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图1

对于这段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前半部分的解释非常正确合理,但是对于“以其无死地”这句话的解释,总感觉语焉不详、一头雾水。至于“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其涵义是大致相近的。

如何理解“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图2

对于“以其无死地”的理解,我们不妨参考一下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注解:“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鹯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在王弼看来,蚖蟺生活于深不可测的水渊之中,鹰鹯生活于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鱼网捕不到、弓箭射不着,可以说是处于“无死地”了,但是只因为它们抵挡不住美味饵食的诱惑,最终入于死地,被人捕杀,也就是“入于无生之地”,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蚖蟺和鹰鹯存有贪欲。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像婴儿那样无私心、无贪欲、不犯众物,那么,在战争中就不会受到杀伤,在陆地上行走也不会遭到犀牛和老虎的攻击,这才是“以其无死地”的真正含义。

如何理解“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图3

可见,“无死地”的境界,其实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

上善之水,能够润泽万物却从不去争夺什么,既没有私心、又没有贪欲,因而拥有至善之德。

对于拥有至善之德的“水”,谁又会忍心去加以伤害呢?既然没有人会去伤害这样的“水”,不也就等于说,水也不会入于“死地”吗?

可见,老子在这里谆谆告诫我们的无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务必戒除私心贪欲,真正像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那样,遍施德泽于天下,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无死地”。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讲了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如何解释老子这段话的真实含意呢?

我先引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一章的一段内容來说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之理。

抱朴子曰: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曰用而不知焉。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令伏不能起,军中善禁者,军刀剑皆不得拨,弓弩射失智还向。

这段文字是抱朴子在至理一节所述,善于修道之人,除情去欲,精神内守,先天一气充满全身,生机特别旺盛,道光德能可以禁鬼神也,也可以禁兕虎,入军中可以禁兵刃,原因就是生机旺盛,神明佑之,何为种明,德也,先天一气也。可以使人不入死地也。

道家什么功法可以作到如此功效,就是闭息一法,闭息之法,道家叫行气之法。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达到胎息状态时,虚空中真气与人体进行能量交换通道开启,一般炼气功叫养生,采取虚空中真气充养人体,叫摄生。善摄生者,才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含德之厚也,以其无死地。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44345.html

(0)
上一篇 2023-02-22 09:45
下一篇 2023-02-22 09: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