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1
有自知之明。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开国将军”曾思玉就做到了这些,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他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
曾思玉将军17岁参军,23岁走过25000里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72岁离休,乐守田园,活到了102岁。
直到去世前夕,他笔耕不辍。
1983年,曾思玉将军辞官不做,告老还乡,成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携夫人洪林在大连黑石礁红星村安度晚年。
曾思玉将军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年龄大了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可以放手让年轻人去做,这是明智之举,也是养生之道。
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不硬撑,不逞能,对于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有时候放慢节奏,后退一步,恰恰才能遇到更好的风景。
2
有书画做伴。
俗话说,自古艺坛多寿翁。
年轻的时候,曾思玉将军就喜欢书画艺术,但是因为戎马倥偬,几乎无暇顾及。
离休之后,他的时间充裕起来,于是开始重点培养这项爱好。
曾思玉将军爱读史书,知道很多大书法家都是寿星,比如虞世南80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0岁;董其昌82岁;翁方纲86岁……
随着深入学习,潜心研究,曾思玉将军逐渐摸到了诀窍,书法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他还拜师访友、观赏临摹,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初心不变,孜孜不倦,忘却了岁月更迭。
他的痴迷,他的用心,让他拾级而上、登堂入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
不论是休养还是旅行,文房四宝都随身携带。
有了兴趣的发展,他总是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这也为他的健康长寿夯实了根基。
3
善无人分享。
曾思玉将军很喜欢陶渊明,对他的诗歌也是耳熟能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曾思玉将军和夫人入住红星村以后,“发展田园”成了他的一大工作内容。
通过不厌其烦的劳动,他家小院的前后,很快就变成了小型植物园:各种蔬菜瓜果,应有尽有;各种花卉绿植,五彩缤纷。
曾思玉将军说,我的菜园子,既是物质王国,又精神乐土;既能丰富生活,又能愉悦心灵,完全是精神物质双丰收嘛。
每当田园有了收获的时候,他都会邀请街坊邻居过来采摘,或者自己直接“送货上门”。
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种无人分享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他养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爱饮食朴素。
对于经历过苦难岁月的人来说,曾思玉将军特别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一切。
多年以来,他养成了粗茶淡饭的习惯,对于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他喜欢吃锅贴饼子、野菜包子,喝小米稀饭、南瓜粥等家常饭菜。
他的饮食结构,以少荤多素为重点:
早餐一个馒头、一碗粥、一个煮鸡蛋、一碟青菜即可;
午餐一小碗米饭、一荤一素两个菜,外加一碗菜汤;
晚餐青菜几根,小米面窝头一个。
他有一个原则:带着好心情吃饭,准时准点,七分饱即可,绝不多吃。
5
身体常活动。
曾思玉将军每天清晨6点起床,起床之前要先做50分钟的自我按摩,用来唤醒沉睡的肌肉,让身体在预热的过程中“苏醒”过来。
然后,他要在院子里打一套太极拳,吐故纳新,舒筋活络,精神抖擞。
他的小园,是他的大舞台,每天都要投入精力,浇水、施肥、拔草、除虫,一整套活动都由他全程负责。
看着那些植物欣欣向荣,他也是满心欢喜。一朵花、一个果,都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
更重要的是,他乐享每一个过程,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对健康大有好处。
晚上睡觉以前,还要做30分钟左右的全身按摩。
夏夜,曾思玉将军爱泡一壶清茶,手拿蒲扇在藤下纳凉,老朋友上门,他会采摘园里的瓜果蔬菜来款待,其乐融融。
6
爱垂钓河边。
曾思玉将军爱钓鱼,这是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的,遥远的长征岁月里,钓鱼不是为了休闲养生,而是为了活下来。
为了生存,大家想方设法去寻找食物,自制鱼竿网兜,去溪流、河沟里捕鱼。
曾思玉将军离休后,他重新拿起了鱼竿,这时候的心情大不相同,去江河湖海垂钓,他为的是领略大好河山,修身养性。
后来,渐渐有了瘾,即便是到外地参加活动,鱼竿也要带在身边。
夜晚,他都要给自己来个复盘,用写日记的形式,用垂钓河边的心态,心平气和,不疾不徐,稳如泰山。
时间久了,他练就了极好的文笔,先后还出版过多不作品,真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了。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5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