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会知道两个常识,大气臭氧层的减少或变薄会对人类及地球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广泛用于冷却的氟利昂被禁用了。臭氧层听起来是在保护人类和地球。
在听天气预报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太阳高照,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预报内容——今日的主要污染物为臭氧。如此臭氧,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又成了污染物。
那么,大气臭氧层对人类和地球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臭氧层成变薄会对地球和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今天,就来深度解读一下——
臭氧
在解读臭氧层的意义和变薄或失去的危害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臭氧和臭氧层。
先说臭氧。
我们都知道,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中有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氧气。
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而氧气的“兄弟”臭氧,却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并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类似于鱼腥味,是一种淡蓝色气体。
1785年,德国物理学家冯·马鲁姆使用大功率电机进行他的物理实验时,发现如果空气中流过一串火花时,会产生一种特殊气味,这种气体应该就是臭氧,但马鲁姆没有深究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后续的观察,忽略了。
1893年,从贫民窟走出的德国化学家舒贝因在巴塞尔自然科学协会的会议上,做题为“水解过程中阳极的气味”讲座时,谈到他的发现,他说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用伏打电堆工作时,出现了一种带有“电味”的刺激性气体,出于良好的直觉,他发现了可以定义为”活性氧”的一种新型”氧气”。此后,舒贝因于1840年也发现在电解和电火花放电实验过程中有一种独特气味,并断定它是由一种新气体产生的,从而宣告了臭氧的发现。
臭氧有着极强的氧化性,是比氧气更强的氧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消毒、杀菌、脱臭的功能。
但天气预报中,为什么又会出现主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字眼呢?
那是因为没出现主要污染物为臭氧时,会跟随另一个词——光化学烟雾。
臭氧,尽管在接地层存量极少,但人的生活周边区域环境臭氧的浓度一旦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限后,就将造成灰疆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严重影响正常生产与生活。
臭氧层
说完臭氧,我们来说臭氧层。
臭氧层是源于对地球以及大气层中臭氧含量和分布的分析。
其实,臭氧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接近地面的对流层中,臭氧含量并不多,但是在近地面,臭氧是一种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污染物,臭氧是“坏”的。但在高空的平流层中,臭氧是“好”的,而且,也是大气层中臭氧分布最多的区域,称之为臭氧层。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最近地面胃15公里、最远地面为30公里的平流程里,占大气层臭氧总量的90%。
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尽管也有臭氧分布,但仅占总量的10%左右。
臭氧层——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
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0℃的情况下,如果把大气中的臭氧全部收集起来,全球的平均累积厚度仅3毫米左右,只相当于两个5分硬币的厚度。
别看这小小的3毫米臭氧层,却能能吸收大部分波长短的射线(主要是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因此被称为“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1.对地球生态的保护作用:
下面会讲到臭氧层会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动物和植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2.升温作用:
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大气层,从而是大气层在15~50公里空间有一个升温层,这可以稳定地球的温度处于平衡状态。
3.温室气体作用:
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也就是大气层温度最低的这一高度,臭氧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会导致地球地面气温下降,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紫外线及对生物(人)的伤害
刚才我们提到臭氧层因为吸收了大部分波长的短射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成为地球保护伞。
那,紫外线,到底能对生物或人有那些伤害呢?
紫外线,是属于可见光和X射线之间的那段电磁波,波长在400~10nm之间,人的眼睛感觉不到的不可见光,在18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的。
紫外线,分为三部分——
其中波长最短的超短紫外线UVC(小于280纳米)通过大气层时几乎完全被氧气所吸收(放出原子氧,与氧气结合,生成臭氧);
对生物特别有害的远紫外线UVB(280~320纳米)大部分被臭氧吸收(还原成氧气和原子氧,破坏臭氧);
波长更长的近紫外线UVA(320~400纳米)则基本上自由穿透大气。
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伤害,主要是UVA和UVB,UVA作用于皮肤深层,作用缓慢,但能引起一次性黑化。UVB属作用于皮肤表层,见效快。能激发皮肤角质细胞,使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初期会发红,随后慢慢变成棕色。
一句话,UVB导致“越晒越红”,UVA导致“越晒越黑”。
而UVA的致癌性最强,晒红及晒伤作用是UVB的100倍。
紫外线可以说是造成皮肤皱纹、老化、松弛及黑斑的最大元凶。
臭氧层减少对地球生物的危害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大气臭氧层逐渐变薄,这会导致影响人类健康、地球生态平衡、近地面大气环境等。
A.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紫外线对促进在皮肤上合成维生素D,对骨组织的生成、保护均起有益作用。据报道,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2%~4%,
UVB过量照射可以引起皮肤癌和免疫系统及白内障等眼的疾病。据报道平流臭氧层每减少1%(即紫外线B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4%~6%,白内障患者将增加0.3%~0.6%。按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计,死于皮肤癌的人每年大约要增加5千人。此外,紫外线还会使皮肤过早老化。
B.对植物或农作物的影响。
有些植物(譬如花生和小麦)对UVB有较好的防御能力,但近10多年来,科学家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线照射的实验,发现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试验中有90%的植物是农作物品种,其中豌豆、大豆等豆类,南瓜等瓜类,西红柿以及白菜科等农作物对紫外线特别敏感。
有科学家用高剂量的紫外线对树木进行了照射,发现这会减少木材积累量明显下降,根部生长也会受阻。
对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产量降低。
C.对水生生态和陆生动物的影响。
根据非洲海岸地区的检测,在增强的紫外线B照射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被削弱约5%。
研究表明,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通过消灭水中微生物而导致淡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并因而减弱了水体的自净化作用。
还有研究证实,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杀死幼鱼、小虾和蟹,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
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结果还会使成群的兔子患上近视眼,成千上万只羊双目失明。
D.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已经证实,臭氧层的变薄,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加速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老化,会增加城市光化学烟雾导致空气污染。
那些物质或行为能使臭氧层变薄——消耗臭氧层物质
我们似乎都知道氟利昂能导致大气臭氧层变薄。那我们就先来说说氟利昂。
氟利昂是一种制冷剂,其主要成分为氯氟烃,它的温室效应效果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在被发现会破坏臭氧层前,氟利昂在世界上用于冷却目的,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这些设备使用氟利昂后,会释放之后会长期存在于大气层中,飘散到臭氧层时,阳光照射下会形成游离的氯离子,它会破坏臭氧分子,而且是长期不间断地破坏,因此对臭氧层的危害比较大。
然而导致臭氧层变薄还有很多,人们把这类物质统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包括包括有CFCs、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和HCFC、HBFC等。
延伸阅读——南北极臭氧层空洞
1982年10月,南极上空就首次出现了臭氧层含量低于200个臭氧单位,形成了臭氧层空洞,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以前南极洲形成臭氧层空洞,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中对氟利昂等化学品的释放造成的。
之后全人类减少了对氟利昂的生产,然而之前已经制造了近2000万吨,使得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最大时达2830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好在随着制冷产品的更新换代,氟利昂被逐渐替换,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也开始减小。
然而,《自然》杂志文章披露,卫星监测发现目前北极中部大气的臭氧含量创下了历史新低,以基本形成臭氧层空洞,其覆盖面积堪比三个格陵兰岛,大约为650万平方公里,只比澳洲大陆的面积小一些。
科学家认为这是有记录以来,北极地区首次出现臭氧层空洞现象,注定将会被载入史册。如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大气科学家Martin Dameris就称这是“首次出现真正的北极臭氧层空洞”。
不过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却和氟利昂的排放没有关系,气象学家认为是北极地区的上层冷空气造成的。原来在过去多半年的北半球的冬季中,强劲的西风环绕北极,将冷空气困在“极地涡旋”中,形成了1979年以来最强的高空冷空气和云层,将那里的臭氧层破坏掉了。
科学家还认为这个首次形成的臭氧层空洞有可能在未来几周内破裂,但它并没有什么破坏性,还不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影响。
大气层、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
一、大气层
1.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必须元素
2.使地球温度相对稳定,昼夜、年季之间变化都在可适当的范围内
3. 使地球免受太阳射线的强烈照射,把大部分吸收掉了
4.防止地表温度发生剧变和水分散失。大气圈如同一层厚厚的保暖层,使得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为万物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5.一切天气变化都在大气层中发生。雨、雪、云、雾、风等天气状况,都于大气中发生。大气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6.大气是促成地表物质作用的主要因素。主要指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作用,其中吹蚀、磨蚀作用为主。
二、臭氧层:
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 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 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
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 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6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