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地面上看来甚至面积不如足球场大,但也是由于近大远小的关系,总重量数千数万吨都小意思。云层其实是很多小冰晶、水珠组成,质量和覆盖范围、厚度等因素有关。
和人的视力、云层的高度等很多因素有关系。人类眼睛其实就是个光学折射和能量转换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外界的光线经有角膜、晶状体的折射汇聚在视网膜黄斑中央凹附近,然后由视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化学信号。角膜等光折射结构会使得光被集中,因此人类视觉系统看到的东西都是近大远小。
而云层距离地面的高度通常2000米左右,有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于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云层的高度可以上升至四五千米,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大气中的水蒸汽更容易凝结为小水珠、冰晶,另一方面那么高的云层,在地上的人的眼中就小得多了,可能一片覆盖数平方公里的云层在地上看起来也就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云层其实就是水蒸汽对光折射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观察一杯水会发现水变得明亮,但其实只是水对光折射的结果,水本身并没有颜色,但是水和空气对光折射率的不同使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水-空气界面。云层也是一样的,本身就是位于高空的很多水蒸汽组成的小液滴,但是由于它们对光的折射使可见光色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云层和普通大气的界限。通常云层薄的时候除了色散的光,还有直接透射过来的光,因此云层显得比较白、比较松散,但是有时候云层却看起来很厚很黑,就是因为更多地吸收了光线。
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使我们远远低估了了云朵的大小,光的透射和折射现象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总的来说,云层可以覆盖的面积通常很大,但是白天尽管云朵很多,天空依然比较明亮就是因为有很多透射光和散射的光,而在阴云密布的时候,这时云层的厚度和高度通常比较高,云层厚分布密集则透过的光比较少,高度高则空气更冷,更利于水以灰尘等为凝结核结合成雨滴,最终水滴的重力抵消了上升气流的升力,云层中的水滴化为雨滴降落地面。
在夏季强对流天气中,一朵云看起来面积不是很大,但是覆盖的面积却相当大,同时由于上升气流的吹拂云层有向更高空涌动的态势,这种云常被称为积雨云,就是由于云层向高空流动温度降低导致的水汽凝结现象。看起来不大的云朵,积攒的水数百吨都是少的,有时候大范围强对流的天气中,云层始终凝结不散,最终的降水量可都能以亿为单位计算了。
今年很多地区异常长时间的强降水天气导致很多地方的洪灾,要知道地表径流一天都是以亿计算的,而目前已经有很多调节水流的方式,可是依然不能减缓持续的阴雨天气。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气候使得水汽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上空吹拂导致降水,但即便是夏季一场持续一小时的暴雨,范围就覆盖一个城市的一个区,暴雨的标准是 一小时降雨量21毫米,一个城市的一个区最终降水多少感兴趣的可以算一下,其实那也就是一片覆盖面积不是很大的云层导致的。
云有多重?
看似轻盈的一朵云,其重量往往高达上百吨。为什么云会如此重呢?其实主要和云朵的含水量以及它的体积有关,我们从地表看到的一片小小的卷云,其体积往往高达数立方千米,卷云的平均密度大约为0.2g/m³,因此其重量也可以达到百吨级别;对于含水量巨大的积雨云来说,其平均密度可达1g/m³,上千立方千米的积雨云,其重量甚至高达百万吨以上。
云的形成
如此重的云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知道云的本质其实是水,地球的海洋以及河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层输送水,伴随着水蒸气在对流层中不断的上升,其温度也会逐渐降低,并且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度也会逐渐降低,一旦超过阈值,多余的水蒸气便会析出变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而大量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拢在一起,就是我们看到的云。值得注意的是,在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凝结过程中,往往需要凝结核的参与,凝结核通常是空气中的各类微尘颗粒,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经常利用碘化银来作为凝结核形成剂。
云既然如此重,为什么还会漂浮在空中
首先来说,云的体积是非常庞大的,动辄就是上千立方千米的范围,而云中的小水滴却是极其的微小,其直径往往低于0.002毫米,因此整朵云虽然非常重,但是其作用在非常大的一个范围上,当然这也并不足以说明云为什么会漂浮在空中。
除了构成云的小水滴非常微小,而整朵云又非常庞大之外,漂浮的云其实也会一受到向上的力。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水汽大部分都对流层内,而对流层有一个明显的热量分布特点,既下热上冷,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源自于地表的热传导和长波辐射,因此对流层具有显著的上下对流现象,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对流层底部的空气被加热后上升的过程,而上升的空气无疑对云中的小水滴或者说云朵本身起到了托举的作用,因此上百吨甚至上万吨的云朵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漂浮在天上。
感谢浏览。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9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