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太剑扇教程? 二十四式格言?

二十四式太剑扇教程?

第一组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第二组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第四组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第五组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第八组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二十四式格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十四式来历?

24式太极拳是中国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

二十四式拳谱?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拳谱

1、起势 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动作分解:

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 动作分解:

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动作分解:

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 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撇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动作分解: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动作分解:

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 动作分解:

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二十四式擒敌拳?

推击弹踢 要求:推击、弹踢要猛,重心要稳。

用途:击胸、面部,踢裆、腹部。

二、防上勾下 要求:防打结合,勾拳要猛。

用途:防上、击腹。

三、掏裆砍脖 要求:变掌下插要快,后拉与下砍要协调一致。

用途由后掏裆砍脖。

四、抓腕砸肘 要求:踮步抓腕要快,转身砸肘要猛。

用途:由前抓腕砸肘。

五、挡臂掏腿 要求:挡臂要快,掏推要协调一致。

用途:掏腿,推击腹、胸部。

六、马步侧打 要求:上步要快,侧打要猛。

用途:拧臂掼耳。

七、踹腿锁喉 要求:踹、锁要紧密结合,重心要稳。

用途:由后踹腿锁喉。

八、勾腿推腹 要求:勾腿要快,推击要猛。

用途:勾脚跟,推击腹部。

九、勾踢肘击 要求:勾踢重心要稳,肘击要猛。

用途:勾踢脚跟、脚腕、小腿,击胸、腹部。

二十四式音乐哪个好?

二十四式太极拳配乐用《云水禅心》特别好,让人心静专注,远离尘世烦恼

二十四式太极掌口诀?

1,起式

2,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倒卷肱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左穿梭

18,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背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式

易筋经二十四式名称?

易筋经来自手抄秘本,外所难见。其特点是先练外,后练内,内外兼修,最终达到外强内壮的目的。

1.第一势

练法:

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勿使走泄。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舔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唯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49度,而第一势功夫完毕。

要点:

须默记其按,此势名混元一气之式,先天之象也。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矣。故以下各势,皆由此势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气换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可过至腰上,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2.第二势

练法:

行前势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

行第二势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势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大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也慢慢松开,以复原状。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49度,第二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之旁侧,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也因之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拳指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势功夫,亦宜出之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于指臂,实则偏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府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时,最忌口鼻呼吸、身体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3.第三势

练法:

行第二势功夫既毕之后,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势。此势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务须趾与跗成平线,忌作八字形。腿部宜运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摇动,而至神气涣散也。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上2势同。

两手则将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大指之外面。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之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极松。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同时,运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而气力易达于指掌之间也。

略停片刻后,徐徐放松拳指,而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49度,而第三势功夫毕收。

要点:

此势注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势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则并足,而此则分开;彼则伸直大指,而此则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摇动也。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而各势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差甚大也。

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于神气之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汇一起,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若精神气力之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学者宜加意焉!

4.第四势

练法:

行第三势功夫既毕之后,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势。

此势与以上各势不同。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足两腿之气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拳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上举之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去,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

停顿片刻,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在伸出时,切忌左右宕动。

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49度,第四势功夫即毕 。

要点:

此一势乃气注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势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宕动,因两拳宕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势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注意!

5.第五势

练法:

行第四势功夫毕,略事休息,更续行此第五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头紧目,闭口咬齿,凝神鼓气,如第一势。

将两手松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之上面,拳心相向,虎口相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贴。在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收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而止。停顿片刻之后,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49度,而第五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功夫,是将气力流注全身之法。盖举踵踮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

至于两臂上举者,欲使肩、背、胸、胁、腰、腹等部之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

此势中最须注意的,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所谓下挫者,是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并非真将两臂做有形之动作,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

需特加注意,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激,足以影响及于大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6.第六势

练法:

行第五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势。

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如前。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耻踵须成平行线,切不可踏成八字势,因八字势力不专注,且易动摇也。

两手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握时亦须松弛,不可过紧。然后两臂从旁侧举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时,更屈转肘节,引肽竖起,至拳面适对两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离耳一寸许为度,拳心则向肩尖。

略略停顿后,即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小臂则用力向内折,大臂则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势行也。略事停顿后,即徐徐放开,以复原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49度,第六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势功夫,是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而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则胸廓开展,肩背紧张,而气力易于流行,内府诸官,亦必因而舒伸,处处着力,毫不松懈。惟行此之时,上身切忌动摇,两臂切忌震荡。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时,徐缓从事,若举动猛疾,则必难免也。

7.第七势

练法:

行第六势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第七势。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视,鼓气闭口如上。两手则各将四指握在里面,而大拇指则扣手指节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时,略停片刻,即运力于肽,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为度,拳心向上。上身则略向后仰,唯不能过度。在两臂分开之后,即将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约一寸许,专用两足跟着地,同时,将拳徐徐握紧,从鼻中吸人清气一口。吸尽一口,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吐出浊气一口,以复原状。

如此,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乃运使气力旁行之法,而兼调内府者也。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气力;一呼吸所以调内脏,即吐浊纳清之意也。故行时上身必须后仰,才可使胸廓开展,而可以尽量呼吸。

至于足尖上抬之故,亦无非欲使下盘固实而不虚浮。盖足跟点地,气力若不贯注,非但动摇,且立见倾跌。学者于此,宜再三注意焉!

8.第八势

练法:

行第七势后,休息片时,再续行此第八势。此势与第四势之法,大同小异。

并足正立,昂首突视,屏息鼓气如前。将两栂指先屈转,置于掌心,更以其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再将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虎口向上,拳心相对,唯两拳间之距离,并不限肩之阔度,相去检途,约距二寸。在两拳上举之时,两踵亦徐徐提起,离地约二寸,专用足尖点地。

然后,将两拳用力徐徐握紧,以至极度。略事停顿后,再将拳徐徐放松,两踵亦轻轻落下,着地时务须极轻。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前后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练空中悬动,使气力流注于上下各部。与第四势相异之处,在于两拳距离之远近,及举踵与不举踵二事。

在握紧双拳之后,更宜将臂向外分去,以至与肩膀之阔度相等,至放松时,则更徐徐合拢。

行此势最难之点,则在于上身之向前后俯仰,而使下盘不能固实。故此一势功夫,实较第四势为难。

9.第九势

练法:

行第八势功夫既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九势。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上身须直,闭口鼓气如前,两足紧并。将两大指屈置掌心,而以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然后,将两拳从下面提起,务须在正前方上提,提至腹前,则屈其两肽,向上翻起,至当面为度。拳心向外,两拳面则斜向鼻尖之两旁,肘臂屈成三角形,两拳相距三寸许。然后,更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同时,将小臂用力向内翻转,大臂则用力向前逼出,肘节则向后面分引,各部同时运用气力。

略事停顿之后,再徐徐放松双拳,收回各部气力,以复于原来情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在翻肽向上时,宜似握千钧重物向上翻提之状,虽手中并未有物,心中当作如是想。

此势有与第六势混为一谈者,贻误世人,故特加改正,并指其谬,以告学者。其与第六势不同之处,需两下参看,不难领悟。

10.第十势

练法:

行毕第九势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势。正立如前,两足紧并,昂首挺胸,睁目突视,闭口屏息,鼓气于中。将两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余四指握之成拳,并不甚紧,虎口贴腿,拳心向后,乃将两臂从前面举起,至平肩之时,乃运肘力向左右两旁分去,与肩尖相平,同时,两肽亦向上竖起,举直为度。此时,两臂与头,适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两耳。略事停顿之后,徐徐将拳紧握,以至极度,同时,两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势,两肘节则向外逼出,如欲使之凑合者。但皆用虚力,而并非有形之动作。如此,停顿片刻,即徐徐松手。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乃练气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余皆非有形之动作,亦运意使力之法,即拳家所谓"意到神到而力随之"。

此势有不知其中奧旨者,竟皆演有形之动作,则势乱神散,难以收效。荒谬之处,学者宜审思而明辨之,庶不至自误。

11.第十一势

练法:

行第十势功夫既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一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手则各先将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护其外,握成极松之拳,乃运用臂肘之力,将拳向上提起,置于小腹之前恰当肚轮之两侧,肘微屈,虎口斜对,拳面向下,拳心向内,拳距腹一寸左右。

略事停顿,即将每手之四指,徐徐紧握,以至极度,而两拇指则用力上翘,愈高愈妙。两臂虽不做有形之动作,但气力却须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钧重物之状。

停顿片刻,再将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松,而将两臂之气力,缓缓下注。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9度,本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势功夫,是运气升降之法。在紧握之则自鼻中吸人清气一口;在放松之时,则自口中吐出浊气一口。唯需行之徐缓,吸须吸尽,吐须吐尽,切不可失调或中途停顿,致内部受到意外之震激。

运力上提,本为无形的动作,两肩切不可向上瓮起,是为至要!

12.第十二势

练法:

行第十一势功夫即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二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将臂徐徐从前面举起,平肩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中间之距离,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两手上举之际,两踵亦同时提起,以离地二寸许为度。略略停顿之后,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起落,各行12度。

再举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扎,同时,两踵提起,再轻轻收回,恢复原状。踵落地之后,即将足趾向上翘起,离地以一寸为度。如此,亦连续行12度,而全功毕矣。

要点:

此势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以上十一势功夫,各有功效,行时气力不免偏注,故必须用此一势以调合之,而使气力遍注于全体各部,无太过、不及之病。是亦犹打拳者,于一趟既毕之后,必散步片刻,然后休息也。

综上述十二势功夫,每日勤习,则3年之后,必可有成,而气力相随,无往而不可矣。以上易筋经所列各法,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势行毕后,再从第一势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3次。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洵有易筋换骨之妙!但须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绝不能克期收效。

注:

上十二势总称"前部易筋经",虽亦注重于气力相随,唯犹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以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流行于内膜,而无所阻核,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程度,必须前部易筋经练成之后,再接续以下第十三~二十四势,总称"后部易筋经"。

不能入手即练后部,因此部功夫,完全注重于运行气力于内,以充实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实力。实力不足之人,欲其气力运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练成,其效亦至微弱。所以须先练前部,增加实力,使与气相随,然后更进,而练习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自易于人手,且收效亦较为神速。

故单练前部,不练后部则可;单练后部,则不可。因单练前部,气力纵未能运行于内,然较未练时必增加数倍,而收身强力壮之效,即不再进步而求其能于运行内,亦足以却病延年矣;而后部则专讲运行之道,单单练此,毫无用处,所谓徒劳无功。凡练内功者,对于此事,不可不知。

13.第十三势

练法: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唯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板之上。因棕藤之垫,质软而有弹力,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则紧握双拳,四指屈于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头之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将双睫下垂,眼露一缝,口紧闭,上下牙关相切,舌舔于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全身完全不用丝毫勉强之力,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汇合,唯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此势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灭。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绝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因其为内府之中宫。

14.第十四势

练法:

行第十三势功夫,大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更续行第十四势。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唯两手则将握拳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侧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之时,则屈肱内引,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之上,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有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心意仍须注在丹田;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而停留片时,再,使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至丹田。

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唯练习既久,自有成效。唯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且不可过于贪功,是学者宜注意。

要点:

此一势功夫,是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顶门之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之丹田穴实为内府宝库,同一紧要。故气力上升,则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机。所以,须一切纯任自然,本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之生动。

练习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15.第十五势

练法:

行第十四势功夫之后,乃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一餐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两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跖则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乃交叉十指,收住两足。须将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则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始可因之而紧张。成此姿势之后,乃将留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

初时,亦仅意想可到,练至功夫渐深,则气力亦可随之俱到。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原来之平坐状态。

要点:

此一势,是充实软裆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在乎腰闾。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为软弱,气力亦最不易贯注,故行时必须俯身至极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紧张,筋肉紧张之后,气力亦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唯身体起落之时,务徐缓,切不可向左右摆动,以乱其神而散其气,是为最要。学者慎之!

16.第十六势

练法:

行第十五势功夫后,略略休息,更续行第十六势。

先将两脚徐徐盘起,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放于右大腿之上面,两脚心皆向天,成为双盘坐之势。唯在两脚盘坐时,上身切忌向前后或左右摇动。

坐定之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摒除一切杂念。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将腕向前翻转,而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同时,运用其气,使从丹田向上提起,转入两臂,而达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之动作,唯意念之专注。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将手松开,将两臂仍从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

要点:

此势是行气于臂指之法,较第十五势为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不易行,如欲练至意到气达、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所能奏效,颇费苦功也。其所以须盘坐而行者,固实其下盘也。架手于顶门,则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使气易于上达,更不至中途所阻阂也。在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也!

17.第十七势

练法:

行第十六势功夫之后,将所盘之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去,以腿直为度。两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足心向前,足尖向上,与第十五势之起手时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续行第十七势功夫。

先将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而两手背则贴于尾闾穴之两旁,须要贴得紧紧,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瓮,务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用其气力,使充实其肩背。起初,不过意行;久后,自能达到。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

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实异常,故气力之不易运行,与臂指相等。练习亦颇不易,收效之迟缓,较诸上一势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

要点:

此势之所以两手放于后面,及两肩前逼而兼上瓮者,无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而易于运行其气,使之到达,不致多所阻阂也。唯在运气之时,并无有形之动作,纯以意行耳。

18.第十八势

练法:

行第十七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续行第十八势。

先将两足收回,成盘坐之状,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将脚背放于右大腿上面,使成双盘坐法,与第十三势相同。

两足动作时,上身切忌摇动。坐定之后,先将两手从旁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

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其睾丸。停顿少许后,乃提气上升,以回原处,做似欲将两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气上升之际,同时,两手心亦渐渐用力,略做向上摩起之势。略停片刻,更运气注于肾囊。

如此升降,各12度而功毕。

要点:

肾囊为人身最要之物,睾丸又极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损。此一势功夫,是专练收敛睾丸之法,即世称之"敛阴功"。

在初练之时,睾丸必难随气升降,然练习稍久,即易活动,反较运气于肩背等为易于收效。因肾囊为筋络所成,中空而运接于小腹,与丹田相距甚近,故气力易于运到,待练习既久,睾丸自能随气升降。此功练成,人纵欲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无从下手。

19.第十九势

练法:

行第十八势功夫毕,略事休息,再续行第十九势。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就原势略略加以停顿耳。两手则从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两股之侧,按于板上,大指在内,指尖则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过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贴合。心神既定之后,则将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做向上升起之状,唯并非有形之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再将气从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松弛,回复原状。更隔一呼吸时,再提气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12度为止。

此势功夫,虽不甚难,但在初入手时,亦不免有所阻碍,须经过若干时后,始克升降自如。

要点:

此一势功夫,乃充实胸廓之法。运气于内,故较行于筋膜之间为易,惟运行虽易,而停滞一事,极为烦难。若神气未能完固之人,决难达到此目的,此即道家所谓"凝神铸气"之法。

初人手时,未能久停,为时不妨稍暂,之后逐渐加长。

20.第二十势

练法:

行第十九势功夫后,即就原势略事休息,调和气力,使稍弛展,然后再续行第二十势。

此势上身与两足皆不动,一如以上二势之姿势,唯将两手提起,使离开板面,然后,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紧对涌泉穴也。大指在内,指尖相对,肘微两屈,臂部并不用十分气力,但以手足两心贴合为度。

略略停顿之后,始将两臂稍微用力撑拄,同时,将气从丹田中运行而出,使之从下抄左,转上绕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脐之四周绕一圆圈,上及腹部之下,旁及前腰。

如此运行一周之后,即休息一呼吸时,再为运行,以9度为止。若为女子,则宜自右而左。

要点:

此势是练气充实肚腹之法,而兼及于腰肾的前部。行时,宜先鼓足其气,使之略一停滞,然后再运之,循轨而行,似较稍易。唯在运行之时,非但外表不宜显有形之动作,如身体动摇等,即内部亦不宜有迸气挣力,须纯任其自然。初时固未必能尽如我意,久后必可成功。

21.第二十一势

练法:

行第二十势功夫后,仍就双盘坐之原势,略事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一如上势,唯将两手徐徐至侧面,仍按于板上。休息约3次呼吸时,则续行此第二十一势。

先将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举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适按于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肱紧贴于胸胁前面。

然后,再将左手亦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肽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肽则紧贴于右肽之外侧,用力缓缓搿紧(搿:ge.用力抱),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肩背之内部。初时,决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后,自能运行无阻。

要点:

此一势亦系行气于肩背之法。肩背以筋杂肉薄之故,气力殊不易运到,唯其不易运到,故须多练。"后部易筋经"中,对于练习肩背之法独多,亦因此。行时必两手抱肩,紧聚相搿,亦正欲使其肩背紧张,而气易于贯注。

22.第二十二势

练法:

行第二十一势功夫毕,先将左手徐徐放下,按于板上,再将右手落下按板。然后,将圈盘之两腿,徐徐放开,直伸于前。略事休息,更续行第二十二势。

须将两脚收回,屈膝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板,臀部坐于小腿之上面,尾闾则紧靠两脚跟。上身略向后仰,头正

目前视。但经此一番动作,心神必外瞀(mao),故须休息片时,加以收摄。心神既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肽向上举起,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乃将两手掌轻轻按于胁上,两肘则略略用力后引,唯非有形动作!按定之后,即将气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满于两乳房,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9度而止。

要点:

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于此。若不练气之充实,最易为外力所伤,与敛阴一势功夫,实有同等之紧要!

此势之所跪行,盖欲使上身正直,而气易于运行。两手按胁者,即所以示气循行之路。

23.第二十三势

练法:

行第二十二势后,即就原势略息片时,两手则徐徐放下,垂于旁侧,稍稍舒展,续行第二十三势。

先将两手稍微举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盖之上,乃将右掌心按于右膝盖,左掌心按于左膝盖,即膝骨与腿骨接合之处。大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为用力作撑拄之状,上身则向后作倚靠之势,头则后仰至极度。

心神既定之后,则将气提之上升,经脐轮、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结穴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

如此,历一次呼吸时,仍将气下降,停滞丹田;亦经一呼吸之时,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穴。如此,升降各9次,将上身徐徐坐直,头亦下俯,两手亦收回,垂两侧,回复原状。

要点:

咽喉为人身最要之处,生死关头之所系,且喉管为一软骨,虽有筋肉护于其外,奈极薄弱,故此部极易受伤,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须加以锻炼。若能运气于喉,而充实其内部,功夫精纯时,既快刀快剑,亦不足以损其毫发。唯咽喉功夫,极不易练。

24.第二十四势

练法:

行第二十三势功夫后,则将上身拾起,而使两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事休息后,即收起两足盘坐,仍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而左脚背则置于右大腿上,成双盘坐之势。

在动作之后,神志不免外瞀,故须冥目静心,以收摄之。待心神既定之后,即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旋摩72度。

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72度。

此时,掌心热如火发,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72度;更由内转外,亦旋摩72度。则此势功夫毕矣。

仍收回两手,做第十三势趺坐之势。

要点:

此十二势<第十三~二十四势)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伤精,为行功十八伤之一。此一势加于后,良非无故,盖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损伤其精,故用此势以养其精。后腰,精之门,精门和暖,则生气自足,更不虞其损伤。

二十四式简化口令口诀?

24式简化太极拳口令: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二十四式太极简化口诀?

24式简化太极拳口令: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09683.html

(0)
上一篇 2023-11-24 04:21
下一篇 2023-11-24 04: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