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胆量,孩子特别胆小,如何才能锻炼他的胆量和毅力

性格用于平衡与周边环境人事物的关系,而认知决定行为,这两点必须分清楚的: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认为爱哭的孩子就是胆小的,也不片面的认为胆小的孩子就必然爱哭。

接下来的内容,会比较长,也会有点绕(“烧脑”),但掌握了之后孩子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化解。

家长的常态并不代表孩子的常态–认知的差异化

通常我们成人会认为,小动物没什么好怕的,甚至小动物很可爱;鞭炮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合理操作就不会对自己有威胁;而线路异常所引起的火花,也是可控的风险;

但对于孩子来说,那个小动物有尖尖的牙齿和爪子、鞭炮很响很可怕、线路异常引起的火花是超越他认知的范畴…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新鲜事物,我们之所以不怕,是因为我们对之有了充分的认知,而孩子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对此毫无认知。

细心的家长会留意到我忽略了“怕见生人”这一个事件,这是最便于我们理解“认知差异化”的一点。

陌生人是相对的,这个生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对于孩子来说则完全是一个陌生人,我们对对方已然熟悉、知道对方不会对孩子有威胁,但对于孩子来说则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即认知差异化;而这份认知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处理方式,即认知决定行为。

不要把孩子,理所当然地看成迷你版的成人,或者迷你版的自己。

当然,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以上所有表面的事情,而是:

1. 孩子对新事物的适应性较差

2. 孩子对情绪的宣泄手段单一

3. 家长对“孩子”的认知


胆小(对新事物的适应性较差)–宝宝的气质类型,及对父母的依恋关系

胆小是孩子的性格特点,用于平衡与周围人事物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胆小让孩子感到安全,是孩子的自我保护。

  • 胆小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通常家长会认为孩子胆小是一件坏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进而希望扭转孩子的性格,但实际上当我们强行把孩子的胆小改变的时候,是把孩子从他的安全区强行扯出,让他连最后的心理自保武器都摧毁,要么就让孩子绝望,要么就让孩子压抑;

胆小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或者说,在没触及违反道德基础和法律法规(例如反社会人格特点)的、所有不符合家长认知的性格特点都不是一件坏事情。

胆小的唯一“错误”是:不符合家长心中理想孩子的性格。就如这位朋友,心中的理想孩子性格特点包含了“大胆”。

而家长的这份认知决定了他对待孩子的方式:把理想孩子当成标准,直接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我们仔细来想想,这份胆小真的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吗?

或者你会说,他的胆小,让他学东西不如其他小朋友快,别人在愉快玩耍的时候他就胆小的缩在一旁,影响了他的社交。

那么我必须再次强调,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害怕就寻求自保、寻求庇护这没错;别人在玩耍的时候,他缩在一旁观察,等情况明朗了再进入圈子,这也没错;他唯一错的,就是还没有成长为你想要的“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强调事实,而不是批评,望知悉)

所以,请接受你的现实孩子,那个胆小的、爱哭的,不符合你心中理想孩子的孩子。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再次强调认知决定行为,你对现实孩子的认知决定了你对待他的方式,另一个方面,唯有我们能正确认知我们的现实孩子,才能找到让他们改变的方式。

理想孩子应该是一个不断前进的、为之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个已然实现的标准。

认知现实孩子,除了接受他,我们还要深入去解析孩子的状态:孩子的气质类型。

  • 孩子的气质类型–性格发展的基础

孩子是有气质类型的,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这是他们的性格发展的基石。

心理学专家托马斯和切斯通过一系列实验,把婴儿阶段的孩子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
这种气质类型的宝宝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能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
2.抚养困难型
这种气质类型的宝宝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新经验;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
3.发展缓慢型
这种气质类型的宝宝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缓慢;情绪经常不愉快;心境不开朗。但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异刺激缓慢地产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活跃起来。这类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成人抚爱和良好的教育作用会逐渐发生变化。

仔细比对,我们可以发现胆小的孩子,和发展缓慢型的表现几乎一致,他们的关键词是“缓慢”;

以面对生人为例,孩子怕见生人,但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发现对方没有威胁甚至对自己比较友好,会做出试探性的行为去认识对方(例如一直缩在妈妈身后好奇的看着对方);

如果对方表现出友好的行为(例如对孩子笑笑,招呼孩子过来,但并不激烈,如想要直接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开始愿意和对方接触,很快就玩了起来,并且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对方要离开的时候,会赖着对方,这是因为“离开”也是孩子要面对的新事物。)

至于是否是抚养困难型,就视乎孩子对生人的反应是否激烈了。例如见到生人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别人接近他,甚至希望驱赶对方。抚养困难型的关键词是:“拒绝”“激烈”;

说这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基础,并不是指孩子的性格就此定型了,而是指根据这个气质类型,如果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那么孩子就会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这位朋友的孩子,就是因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断强化了孩子的性格基石,有意无意地让孩子往此性格方向发展–基于没接受现实孩子,以及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那么,我们又如何帮助这一类孩子往“容易抚养型”发展?

  • 依恋关系,左右孩子发展的重要条件

依恋关系,是指孩子和母亲建立的亲子关系。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

儿童依赖妈妈或者他的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妈妈(或者其他养育人)和宝宝建立了安全依恋,宝宝就会自然地走向独立。

依恋关系主要分为3种:安全依恋型、逃避型、矛盾型。安全依恋型关系体现了孩子对父母以及这个世界的信任。我们可以通过母亲离开时孩子的表现来判断孩子是否和母亲建立了安全依恋型关系。

在引导孩子走出胆小这一性格特点上,我们仅仅需要了解安全依恋型应该如何建立即可,故而对于逃避型和矛盾型只做简单描述:

安全依恋型:孩子能倘然面对母亲离开,能独立探索,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积极性–这是我们的目标。

逃避型:孩子对母亲离开显得冷漠,母亲回来也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不能独立探索,情绪难以安抚;

矛盾型:孩子对母亲离开显得焦虑,母亲回来会有责怪母亲又想亲近母亲的情况,渴望独立探索但缺乏安全感而亦步亦趋–这是孩子的现状(部分符合)。

建立安全依恋型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走出矛盾型的困扰,而建立安全依恋型关系,我们需要这样做:

1. 规律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表现为建立孩子的生理规律(吃喝拉撒睡的节奏),并让孩子从这些最基本的规律性满足中体会到安全感,建立最初的安全区;

2. 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对于3岁的孩子而言,安全感的来源更多的在于母亲的包容,对他情绪的包容,而不是对他行为的包容,这份包容给了孩子不怕犯错的基石;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能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自信力;从而在孩子心中,把父母当成安全岛,有了“靠山”孩子才能大胆探索。

3. 扩大孩子的安全区–胆小是因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区很小,你会发现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中,他并不会有胆小的表现,这些熟悉的环境就是孩子的安全区;只有孩子认为是安全的时候,他才会大胆探索,而那些调皮得胆大包天的孩子则是因为安全区没有界限;

这里面有些泛泛而谈了,我们结合孩子爱哭的行为特点,来具体实操一下。

爱哭(情绪宣泄手段单一)–认知决定行为,及解决方式

哭用以宣泄情绪和释放信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习惯用哭来解决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

1. 在过往的生活中,他没有获得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2. 在过往的生活中,他反复验证了哭可以满足自己的有效性,并对此深信不疑;

理解这一点很简单,我们做个比喻:

孩子学习10以内加减法,通常我们会让孩子先数手指头,然后经过不断实践练习,孩子就可以掌握,但凡事都有“快捷方式”–计算器。

情况一:孩子在认知了数字和加减的概念后,没有经历了数手指就直接使用计算器,从此离开计算器就不会计算;

情况二:孩子经历过数手指的正常历程,但仍未熟练使用就使用了计算器,计算器比数手指快多了,从此孩子赖上了计算器,计算时也只习惯用计算器。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让孩子只懂得某一方式,而后者是孩子通过实践对比进入了舒适区而难以自拔;

所以,让孩子摆脱对哭的依赖性,关键在于逐渐拓宽孩子对情绪宣泄方式的认知,对需求表达的方式的认知,并辅助孩子实践和验证新的方式比旧有方式(哭)更为有效和让他舒适。

  • 解决方式:

“宝宝害怕了是吗?来,妈妈抱,妈妈保护你”–这就是用拥抱来建立孩子的新的宣泄方式,并让孩子切身体会到来自妈妈的安全感。

当然,这一方式会让孩子依赖上妈妈,在前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一个孩子只懂的害怕就抱妈妈的话,显然也会陷入和以往依赖哭一样的情况。

再次强调,认知决定行为,同样也包括了孩子对新生事物的认知。

前文所述,孩子之所以害怕那些事物,是因为对这些对他而言的新生事物一无所知。

所以,在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之后,我们应该带领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去认知这些事物,让他获取和我们一样的认知,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父母保持耐心。

“那个小动物好像很可爱的样子,我们来试试它会不会咬我们好吗?妈妈先来”

“哇哦!外面放鞭炮了,应该是有什么事情要庆祝了,我想去看看,你陪陪妈妈好吗?”

“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呢,我介绍她给你认识,相信你会喜欢和阿姨玩的。”

“哎呀!好可怕呀!那里冒起了火花,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当你给孩子证明了这些事物对他是安全的,给他一个缓冲时间,并且鼓励和支持孩子去探索,很快他就会消除对这些事物的恐惧。

而同时,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这个认知过程中,也不断教会孩子新的方式:害怕,就去认识他,去探索他,弄明白了你就不怕了(扩大孩子的安全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通过不断扩大孩子的安全区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行拓宽安全区的能力–我们始终无法一直陪伴着孩子。

在我们一次又一次、手把手扩大孩子安全区的时候,孩子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习得这种能力,从我们身上获取信心、勇气,到内化成自己的内在的信心和勇气;从我们身上习得新的探索方式,到内化成自己的新技能;


孩子从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本无字天书,只有用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让他大放异彩。

最后,感激你的阅读,没有耐心的家长只寻求具体解决方式,殊不知真正出问题的,是自己的育儿心态,凡事都有快捷方式,而快捷方式是要付出代价的。共勉。

我父母就是老实人,不会和人吵架,遇事儿都是忍下来,自己吃点亏算了。所以我也养成了和他们一样的性感,不管什么,都是宁愿自己吃亏。

但是在正规的场合我还是胆子很大的。可以在全校演讲,可以在电视台的直播下辩论。但是就是不敢和人吵架,只要不是底线,我都忍下来了。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这就是胆小懦弱。也就开始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胆量。

比如慢慢开始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学会说“不”,比如别人故意欺负我时开始反驳。这个过程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不习惯在非正能量的场合成为大家的焦点。从小就觉得别人在公共场合里吵架是很难堪的。

后来就告诉自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面对别人故意的时候还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次在排队等车,有人插队挤到了我前面,可能是看我个子比较小,好欺负吧。

我用了几分钟做了心理建设,然后鼓足勇气说:大家都在排队,请他去排队!那人开口看样子想反驳,被旁边的协管员看到了,让他去排队,那人才骂骂咧咧的走了。

后来上车后还是很害怕的,就坐在安全员旁边了,直到那人先下车了,才舒了一口气。哈,有点怂。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2104.html

(0)
上一篇 2022-08-02 13:01
下一篇 2022-08-02 13: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