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2小时血糖对照表

最近有不少朋友询问此事,咱们就在这简单叙述一下有关餐后血糖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帮到您:

餐后血糖很重要吗?

是的,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一样很重要,正常情况下,随着进餐的开始,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进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换言之,如果胰岛素水平不能随着进餐而提升,那么因进餐而持续升高的血糖水平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于是便出现了餐后高血糖;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一是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合成及储存能力受损,二是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作用增强;

所以,一旦出现餐后血糖偏高,就有可能存在上述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诱发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更重要的是,餐后高血糖相较于空腹高血糖而言,不仅更容易导致糖尿病眼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出现,还容易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餐后2小时血糖对照表图1

餐后血糖正常范围是多少?

正常情况下,餐后1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应该在6.7mmol/L~11.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则应该小于7.8mmol/L,而餐后3小时左右的血糖水平基本上已经恢复到了空腹状态(小于6.1mmol/L)

与餐后2小时血糖相关的其它数据:

糖尿病诊断标准: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7.0mmol/L且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对照表图2

餐后血糖应该怎么控制?

饮食☞既然是餐后血糖,自然先从进餐开始控制,建议尽量选择热量低、饱腹感较强的食物来代替一部分面粉类主食,比如红薯、马铃薯、山药等;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对”限制饮食”这一措施误会很深,甚至会因过度节食而导致营养不良,其实所谓的”限制饮食”并不是禁止食用某种食物,而是建议少量摄入,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限制食用量,而不是不让吃;

只有全面均衡的膳食结构,才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营养补充,这是患者对抗疾病消耗的基础,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控制每日热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增加饮食的多样性!
餐后2小时血糖对照表图3

运动☞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自身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运动量,当然,还有一些事项需要多加注意,比如什么时候运动、运动方式和强度的选择等等;

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合适的运动时间应该选择在三餐后1个小时,此时运动不仅不会影响食物消化,还可以大量消耗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糖分,有助于降低并稳定餐后血糖;

其次,是运动方式和强度的选择,患者应尽量选择较为舒缓的有氧运动,建议30分钟以上、有节奏的、持续不间断的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慢跑、骑车、游泳、跳绳、广场舞等。
餐后2小时血糖对照表图4

药物☞对于上述方式难以控制的餐后高血糖来说,合理药物的应用则是必须要考虑的,目前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比如咱们熟悉的阿卡波糖。

总之,只有餐后血糖达标才能促进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稳定,所以,建议大家平日里监测血糖的时候能够分出一些精力关注一下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多少正常?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为<7.8 mmol/L,而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要达到多少算正常呢?这是许多糖尿病朋友关心的话题。

首先,当空腹血糖值≥7.0 mmol/L或糖负荷后2 小时血糖≥11.1 mmol/L,或者任意时间点随机血糖≥11.1 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排外感染、烧伤、外伤等应激情况);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试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或者糖耐量异常或二者兼有,它介于糖尿病和健康之间,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因多数患者在糖尿病前期没有症状,常常被忽略,也是糖尿病的重点防控对象。

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无和严重程度,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标准亦应有所区别。

一、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推荐,非空腹血糖<10.0 mmol/L。10.0 mmol/L这标准是针对所有糖尿病病友的统一要求,特殊情况则需区别对待。基础条件尚可、新诊断、无并发症的患者,应尽可能将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餐后2 h血糖尽可能控制在4.4-7.8 mmol/L。

二、妊娠糖尿病:

1.孕前要求,餐后2 h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在4.4-7.8 mmol/L,应用胰岛素治疗者餐后2 h血糖要求小于8.5 mmol/L;

2.孕期则要求,餐后2 小时血糖<6.7 mmol/L。

三、70岁以上老年人、有严重并发症和预期寿命无法预测的糖尿病:

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前提,条件可适当放宽,餐后2 小时血糖8.0-10.0 mmol/L。

降糖治疗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低血糖发生。以减少因低血糖带来的较糖尿病本身还要严重的伤害。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人们久坐不动的坏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这都是糖尿病发生的易感因素。要求迈开腿、管住嘴、勤锻炼,合理用药、定期监测、接受糖尿病的知识教育,积极预防控制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使糖尿病前期逆转,阻止糖尿病的进程,减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6732.html

(0)
上一篇 2022-10-26 13:48
下一篇 2022-10-26 14: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