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

用我的一篇国学文章谈谈如何修心养性。

修心达宁静致远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当今社会,我们很多人的肉体在物欲横流之中,精神和灵魂飘在文化杂草之上 。清凉文益禅师说: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禅师这里提到的古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长久遗传,按规律来讲,知识信息内容二十多年就有一次更新。而智慧可以长久遗传。我们应该在国学中感悟智慧,用智慧修得一颗宁静之心。

我们为什么不能修到心如止水,达到恬静、雅静、平静、清静的境界。是因为我们远离了道,我们的行为有悖自然法则。我们的内心没有对规律彻悟和认知。<老子>里讲:反者,道之动。道是运动变化的,也就是说,世上万物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很多人想永久占有一些私有东西,一旦失去,便失望惆怅。按道家的思维这就是用个体和整体对抗,忽视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性。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失去有时候很正常。今天是我的,明天是别人的有时候是很自然的。如果深知事物变化性和运动性,心态就会自然,心中的一份平静自然修得。

我们修心达到宁静,是想获得一种静态。因为静态是生命功能的一种状态。生命的能源是从静态中获得的。我们忙碌一天后睡觉休息,因为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有人到寺庙跪拜祷告,心里感到少有的宁静。生病到医院主要不是药物把你的病治愈,而是你得到休息,调养好的。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说万物生命回归到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从老子的智慧来看修心达到静态可以用八个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把自己的身体活动的功能宁静下来,完全恢复到婴儿的状态,脑筋是清楚的,是快乐的。

修心达到静态,是一种智慧。因为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学到静的功夫,这是最高境界,它会使我们时时反省观照自己,并且不加任何判断的观照自己。在认知世界过程中,不要用眼睛观察事物,要用智慧。因为用智慧可以看到事物两个方面。看问题全面时我们会做到很客观,很客观我们就会感到:事物自然是必然、必然是自然的这一规律。例如,我们欣赏一种植物的叶子,秋天到了,叶子必然落下,但它又是一种自然现象。知道必然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必然这一规律后,我们便不会为落叶长时间惆怅不已。

用心修静儒、释、道都提出了修身妙法。儒家讲慎独,道家讲心斋坐忘,佛家讲观自在。在茶道中讲究“和静怡真”,把‘静’做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必由之路。佛学中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谈到心斋,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那么‘心’怎么能静下来?听止于耳,耳朵不起作用。听觉停止了,和外界脱离了关系,入定去了。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气就是‘息’,‘息’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一呼一吸之间,有很短一段是不呼吸的,这个之间很难把握,这个叫‘息’。我们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听声音。“心止于符”是心里面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和‘道’符合了。也就是与天心符合。“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气是空灵的,身心内外一片虚灵。“待物”表明外界事物依旧存在。‘虚’是内心虚灵,能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返之内在。这就是真正的‘心斋’。

真的静态,是身心彻底的宁静。这种状态是人没有思想,不是睡眠,身体还要健康。如果当你想静下来思想还是混乱,说明你可能进入病态状况了。

文章为作者原创。

修心养性的修养方法与佛教的明心见性;原理相通,行路相同。有人把“心”与“性”给修好了,便可健康长寿,大智大慧。

“心与性”的关系;即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即人之本性,与生俱来。但性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亦不可目睹。不可知知,亦不可识识。性;只可慧照、妙观、觉悟、神会。识性;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大脑想,更不是用意识来猜度。识性;是利用心地法眼,去体会,去神领的。“性无状貌,无心不明。”养性须从修心入手,离心便无性可养。

修心;先要修出一个好的道德情操来。只有俱备良好的品德,才可以修出一副好的“心性”。如何才能俱备一个好的品德呢?

1)陶冶情操;陶冶情操,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意静神宁,遇事均以心平气和而处之。这样,人性的七情就不会妄动,人体的气机也就自然畅和,人的心性也就宏达明朗了。

2)心胸宽广;生活中须心胸宽广,无论遭遇何事,都要泰然处之,不可耿耿于怀,做到心胸时时处于“坦荡荡”,做到“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乐观开朗,知足常乐。

3)消除私欲;私欲是障碍心性修养的桎梏,消除私欲,是涵养道德的根本。所谓私欲,指的是一切损人利己的欲望。除私欲,是长期持久的一门功课,而且是要必须做好的功课。

4)根治陋习;习性有好有坏,好的习性利人利己,是谓之美德。而坏的习性损人不利己,是修心养性的一大障碍,须彻底根治。如果存有自傲、任性、嫉妒、瞋恨、自卑、诡诈、奸滑、虚伪等陋习,必须得时时谨防,天天修正。否则就难成「正果」,难修「正德」。

5)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一种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功德。在生活中要“广结善缘”,“广行善事”,时时想着先人后己。使性情在无形中被陶冶,使心胸在自然而然更显宽广。让私欲和陋习没有萌生的机会。人的品德在助人为乐中得以修养。

修心养性重在一个“静”字;“静”能使人心洁意纯。“静”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静”亦可涵养人的道德。修心养性的最终目的,是进入“有非有”,“空非空”的人生最高境界。使人意念尚存,却无他想,生活不为外界诸般事物所干扰,不为内心诸多情绪所困惑。

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图1
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图2
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图3
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图4
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图5
修心养性,怎样修心养性最好图6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7927.html

(4)
上一篇 2022-06-03 15:38
下一篇 2022-06-03 16: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