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餐前吃还是餐后吃效果好副作用小一点

如用拜阿斯匹林歺前和歺后吃对效果和胃酸增高(与阿斯匹林其他付作用如与过敏、全身均可发生的出血等)产生的胃区不适或产生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均无明显影响。因为它有一个抗酸不抗碱的外壳使它在胃中不会溶觧,只有在碱性环境的小腸中才会溶解。效果呢、也只是发生在斑块破裂时预防流经破裂口的血小板激活、因为激活后才会凝聚成血栓。这就像发肤割了个小口子,压迫一回儿血止住了,上面有一条红线就是激活

但阿斯匹林对胃的刺激有二个原因:

1.如非真正腸溶片包括糖衣“肠溶”片,其实在胃中就会分解为酸性极强的水楊酸,真接叠加本由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使胃内酸度更高、同时它可以直接破坏胃粘膜层的保护屏障引起胃粘膜糜烂出血,严重时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这类“腸溶片”最好不吃或飯后吃。

2.即使有抗酸外壳的拜阿斯匹林在腸中溶解后吸收到血液中,但水楊酸属于非选择性COX(环氧化酶)抑制剂,抑制了COX1后使胃粘膜合成受阻因此抑制了胃膜的完整性和保护性更易受酸性的侵袭,发生糜烂出血。

其次阿斯匹林可诱发哮喘、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出血等的付作用与飯前飯后均无关。

说到疗效:都知道阿斯匹林现都用在通过抑制血栓素A2途径抗血小板激活,而血小板的只有遇到破裂口才会被激活,激活后的血小板暴露出纤维蛋白受体,后者参与将已经激活的血小板相互凝聚形成堵塞血管的血栓。

激活的途径在家已知的有三种:血栓素A2、二磷酸腺苷ADP、水蛭素。也就是说只有动脉内斑块破裂时阿斯匹林才发挥它的抗血小板激活作用,平时只是在预防那一瞬间的发生。

普通阿斯匹林或糖衣片血漿中半衰期很短仅几十分钟、真正腸溶的平均也就3.9小时,当然缓释片半衰期长些约十几小时。另外100mg以上的比25mg的半衰期长得多,至少24小时内有抗血小板激活的作用。因此飯前飯后关系不大,但缓释片作用时间长,一般放晚上吃更好、普通平片或糖衣片对预防心梗放早上吃好些,预防脑血栓形成晚上发病率更高可放晚上吃。拜阿斯匹林早晚都可以,当然谁都不知道那里的斑块会破裂、更不知道破裂发生在什么时候。吃阿斯匹林仅预防,考虑到它的付作用、尤其是出血的付作用,应该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尤其是发生过血栓事件和容易发生不稳定斑块破裂来防止血栓事件发生或再发生。

2018.7.3

在解答前,我想说说普通片剂与肠溶片两种常用剂型的相关知识。

普通片和肠溶片都属于片剂的范畴。普通片就是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均匀后,经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而肠溶片通常是在普通片剂外层包裹了一层肠溶衣。就是多了这么一层肠溶衣,药物溶解的场所就被改变了。我们都知道胃液的pH是酸性的,普通片服用后都是在胃中崩解吸收的,而肠溶片却能够做到在胃液中不崩解,到了肠液中才被崩解和吸收。可别小看这个崩解场所的改变,它的作用可大了!对于一些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或者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的或者会造成胃肠道不适的药物,将其做成肠溶片,这样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减少对胃的刺激性,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阿司匹林这个药物。

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其化学结构是对乙酸水杨酸,呈酸性,临床上用于抗血栓,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等。作为预防用药一般是小剂量,比较长期的服用。我们都知道阿司匹林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长期或者大剂量服用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等不良反应。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呈酸性,可以损害胃黏膜,破坏了胃黏膜这一道屏障。另外阿司匹林进入体循环后,由于其对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减少了胃黏膜对合成,导致黏膜保护因素的损失;加上阿司匹林还能增加脂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了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白三烯,影响了胃黏膜的血流。这些对胃黏膜的不良反应,患者易发生出血、穿孔等溃疡病的并发症。阿司匹林肠溶片就是为了减少这些副作用而产生的。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阿司匹林主要有普通片和肠溶片两种剂型,一般来说普通片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弱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肠溶片来说,它是在肠液中才崩解,因此不管饭前或者饭后服用均可以,而且副作用会比普通片要小。在价钱方面,尽管阿司匹林肠溶片较普通片药贵些,但是其定价也是大众患者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内。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44165.html

(0)
上一篇 2023-02-21 13:50
下一篇 2023-02-21 13: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