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吃日料还是看韩剧,紫苏作为一种食材,好像就这样在大众视野里进进出出,曝光率蛮高。在国内紫苏作为药用,按照入药部位不同,这个植物可分为紫苏子、紫苏叶、紫苏梗三个中药,功效有些差异。本公众号文章《舒畅无知是紫苏,制将葅食伴瓜瓠》中已有简略记载,不再赘述。
中药房紫苏,张学斌摄
苏叶统货,王泽光摄
紫苏梗
紫苏子
探寻本草来源,紫苏入药最早见于魏晋《名医别录》,分“苏” 和“荏”记载。“苏”现代俗称之“紫苏”,“荏”现代俗称之“白苏”。紫苏和白苏的分别值得一说,在早期,两者有不同的学名,这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到50 年代末第一版《中药志》将“紫苏”作为“白苏”的变种,后来有将紫苏和白苏合为一种的,就是同一种植物。就算植物分类不明了,紫苏和白苏从《名医别录》中就开始分别应用,各自有其稳定的药名。简单划分紫苏和白苏的区别,主要看叶片正反面的颜色,正反都是青色的是白苏,而正面青色,反面紫色或者正反都是紫色的是紫苏。实际上两者过度形态比较多,植物形态又受到环境影响,难怪在植物学上傻傻分不清楚。不过药用可是分清楚了的,作为紫苏药材,古来传统经验都认为,“叶片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紫苏,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无论白苏、紫苏都上得餐桌。叶片通常做为一种调料。苏叶本来可解鱼蟹毒,这一药理作用机制有待解释,不过里面含义已经衍生在饮食中。在中国,煮鱼的时候,有的地方常加几片紫苏叶。
观察繁体苏字,不难得出其中的奥妙,草头下面左“鱼”右“禾”,原来它自古以来便是烹鱼的佳料。紫苏在日文中称为“大葉”(あおじそ/おお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生鱼片旁边常常摆放好紫苏叶片,不仅仅能起装饰作用,还印证了“解鱼蟹毒”这一中药功效已经衍射在人们的饮食文化中。不过在中餐和日本料理中常常见到的紫苏叫回回苏,是紫苏的一个变种,又称为鸡冠紫苏。叶具狭而深的锯齿。
回回苏,叶具狭而深的锯齿
紫苏这一本土植物处处有之,食药两用已逾千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zū)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由此可见,无论凉拌、泡菜、煮汤,都可以来一点紫苏。行气和胃,解表散寒,对于胃肠型感冒还是很好的。
我也是长大之后,才知道紫苏是可以当菜吃的。日本人吃生鱼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一片生鱼片配一张紫苏叶;韩国人烤肉的正确吃法是,烤熟的肉用紫苏叶包裹着吃。我看到电视上日本人和韩国人的吃法,很是新奇。我猜想,他们可能是比较喜欢紫苏的气味。紫苏有一种特殊的芬芳,喜欢的人恨不得每样菜都放一点。我远距离的理解还停留于鼻子层面上,当近距离的去了解紫苏时,才发现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外表,迷人的香气,还有着内在美好。
紫苏不仅可以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理气安胎、解鱼蟹毒,而且对于防止泡菜里生白花有奇效。泡菜坛里生了花,放进几枝紫苏,要不了两天,泡菜坛表面那层可恶可厌的白花便无影无踪,比用白酒效果还好。以前,我们家买紫苏主要就是用此作用,现在我要将紫苏的作用发扬光大。
这两天,老爸没有什么胃口,总说肚子气鼓气胀的,而我,晚上贪凉感冒了,头痛的厉害。如果把紫苏做成菜吃,想来可能比单纯的煎水喝效果还好吧。本来药食就同源,只是由于现在的人大都缺乏医学常识,所以吃起草药来都变得战战兢兢。生了点小病,就往医院跑,花钱不说,打针也痛呀。我是个勇敢的吃货,让我来当大家的小白鼠吧。吃了,向大家汇报效果。
青椒紫苏炒肉丝做法
食材:二分肥八分瘦猪肉300克 青椒4个 紫苏适量
调料:大蒜2瓣 小葱、菜油、酱油、淀粉、盐、味精适量
第一步,青椒去蒂去籽,切丝。
第二步,大蒜切片,小葱切葱花,紫苏切丝。
第三步,猪肉切丝,加酱油加淀粉,搅拌均匀。
第四步,加热锅,放少量菜油,将青椒丝炒熟,盛出。
第五步,重新倒入菜油,油温六成热,放入肉丝,快速划开。加入青椒、蒜片、紫苏一起翻炒数下。加盐加味精调味儿,出锅。撒上葱花,点缀上紫苏叶即可。
温馨小贴士
第一,先将青椒单独炒熟,有利于缩短肉丝的翻炒时间。
第二,炒肉时,油要多,翻炒至六成熟时,便可将配菜放入一起翻炒,这样炒出来的肉嫩滑可口。
第三,炒肉过程中,如果出现粘锅,可以加少量清水一起翻炒。
第四,炒熟的紫苏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气味,只要不是太挑剔,都可以接受,把药当菜了,少专门吃药的麻烦,一举两得。
第五,我中午吃了青椒紫苏炒肉丝。晚上早早休息了,第二天,感冒引起的头痛完全消失,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5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