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医方剂难以计数,只有行之有效者才能流芳百世,为他人所传承、发扬。今天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治疗口苦症的专方,其由一位老中医创制,又为其他名家临证应用,疗效显著。今与大家分享~~
王某,女,78岁。2013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述半年来口苦,曾住院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心电图、腹部B超均在正常范围。刻下症见:口苦,胸部发热,右胁部不适,难以名状,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口苦待查。
治则:疏肝解郁,清泄内热。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龙胆草10g,葛根30g,牡蛎30g,甘草6g。3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口苦缓解,右胁部不适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信心大增。
守上方续服3剂。
三诊:自觉口苦明显缓解,右胁部不适消失,但仍口干,胸部发热,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龙胆草10g,葛根30g,牡蛎30g(先煎),淡豆豉10g,甘草6g。3剂,服法同前。
四诊:自述口干苦症状消失,无胸部发热,右胁不适缓解,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守上方3剂巩固治疗。
[按]口苦为临床常见病,常伴随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故单一口苦为主症者较少就诊。该患者口苦半年,为高龄老人,病情反复,逐渐加重,且在各大医院门诊治疗疗效不显,很是痛苦,故心理负担较重。初诊辨为肝胆内热,治以清降胆火,疏肝达郁。方选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治口苦专方柴胆牡蛎汤。方中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戢肝火。三药合用,清降胆火,疏肝达郁。胆火清,肝气疏,则口苦消,半年痛苦解除。
【拓展】
口苦是胆病主症之一,照《内经》的说法,口苦作为一种“奇病”,其病机为“胆虚气上溢”或“胆火上炎”。 口苦的继发病位在胆,而原发病位在肝。因肝主谋虑,若“数谋虑不决”,则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火,波及于胆,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胆火上炎,或胆气上溢,则发生口苦。
口苦虽系常见之症,但临床上以口苦为主诉而来就诊者却较为少见,所以有的医者不大重视。我的老师简裕光老先生比较重视口苦,且提倡使用专方专药来治疗。
先生治疗本病以其自拟方“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
简老自拟方柴胆牡蛎汤,只有简单的3味药(柴胡10g,龙胆草6~10g,生牡蛎15~30g),而且方名就包含了全部药物,恰合“既要清降胆火,又要疏肝达郁”之意:肝喜条达而宜升,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辑胆火,“则肝胆自得其养”。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口苦须3味同用。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龙胆草宜减少至3g左右。
临床上,单纯性口苦虽然少见,但临床上口苦却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口苦为主症,便主用柴胆牡蛎汤;口苦为兼症,则在治疗主症当用方中合用柴胆牡蛎汤,疗效均佳。(拓展部分选自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
好书推荐:
张永杰,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扎实的中医理论,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及疑难杂症。本书系统整理了张永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张师治疗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并收集张师30多年来治疗的疑难杂症给予实录,且每个医案后均有按语,介绍老师辨证思维过程,用药经验及体悟。(购书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选自《张永杰临床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邱晓堂、程亚伟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中唯一一个医药类公众号),每日推送,及时获取中医药知识和养生常识。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0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