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在农村特别常见,记得小时候每到二月,母亲说为了防病,她都会蒸茵陈或包茵陈馅的饺子让我们吃。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民间有就此这样的说法:“二月茵陈,五月蒿,六月七月当柴烧”,即在二月、五月采收。二月采收的茵陈功效最好,五月长成了茵陈蒿,此时功效大减,和青蒿有点像,注意区别,六月七月就可以当柴烧啦,功效基本消失。
茵陈性味苦、平、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是治疗黄疸的常用药。还可以保肝、抗肿瘤、降压,并可抑制人型结核杆菌。它的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杀伤力,煎汤服用亦是如此。茵陈除了治疗黄疸外,还可以治疗湿疮瘙痒、湿温暑湿。治湿热之黄疸时可以和栀子、大黄通用,即茵陈蒿汤;也可以与附子、干姜同用,用来治疗脾胃寒湿引起的黄疸。治湿疮可以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比如黄柏、地肤子、苦参等。
再来说说大黄,产于四川的大黄功效犹为正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号称其为“将军”,言:“能推陈致新,如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 亦有“川军”之称。
大黄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清热泻火解毒、泻下攻积、利湿退黄、凉血逐瘀通经的功效。大黄治疗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尤为适宜,能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便秘重者可以配伍芒硝、厚朴、枳实增强通便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血热、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常与黄连、栀子、黄芩等共用,也可以直接吃含有大黄的牛黄解毒片;治疗疮疡痈肿、热毒引起的阑尾炎时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桃仁、牡丹、芒硝等。还可以治疗瘀血闭经、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烧烫伤等,治烧汤伤时可以用麻油调和大黄粉涂到患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还可以起到保肝、抗感染、止血、降压、降胆固醇的作用。
虽然茵陈和大黄能治疗很多疾病,但须对症治疗。对于茵陈来说,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的病人要慎用;而大黄,孕妇或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或者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文:中日友好医院 男科硕士研究生 卢冬冬/王传航主任医师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5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