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阴虚型体质和湿热型体质

导读:中医体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许多中医药学者都对中医体质学从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中医体质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本期我们去了解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二)

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二)

湿热体质

湿热是什么】所谓湿,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之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和湿同时存在的,就是湿热证,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

湿热临床表现及诊断
1、全身表现:形体偏胖或消瘦,面垢油光,感觉自己肢体沉重困倦以及心烦、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口渴等症,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若脾胃湿热,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等;若肝胆湿热,则两胁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体眼晴发黄等;若膀胱湿热,则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若大肠湿热,则出现腹痛腹泻,大便里急后重或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感或疼痛;
2、舌苔脉表现:舌红苔多出现黄腻,脉或数或滑数或弦数。

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二)

舌红苔黄且腻

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二)

典型黄腻舌苔

3、湿热体质发展:从许多病例研究发现,湿热体质的患者若不注意顺其发展会出现容易长痤疮、平时易脱发、妇女常出现带下病、易发泌尿道炎症、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等。另外皮肤也更加容易出现各种皮癣、体癣,还有黄疸等。这种体质的人群还更加容易出现腰酸背痛或者是浑身疼痛的毛病。

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二)

湿热体质部分症状

调理方案

1、饮食调理:饮食需节制,不可多吃肥甘厚腻食物,肥甘厚腻容易助湿化热,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青绿豆,赤小豆,薏苡仁,苦瓜,青黄瓜,藕节,有机西红柿等,应该节制饮酒,酒易助湿生火,减少肉食类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
2、改变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作息习惯要改变,不易熬夜。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3、中药调理:我们在调理湿热证时一般要分清是湿重还是热重或湿热并重。若湿重则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方剂;若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以及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如果出现特殊病证,如湿疹、疮疱,则加野菊花、紫地丁草、苦参根、白藓皮;如关节肿痛加小桂枝、金银花藤、白桑枝等;如腹泻加痢疾就要用白头翁、地榆、车前草等;若阴囊湿疹、睾丸胀痛加用龙胆草、苦参根等;出现血尿可加大小蓟各量、白茅根、石苇叶、扁蓄草等随证加减。
至于脏腑湿热则按下列证型调理:

中医体质之湿热型体质(二)

脾胃湿热证型表现

脾胃湿热证】如果出现有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等症状。治当清热化湿,以藿朴夏苓汤为主方。药选:广藿香、川厚朴、煮半夏、白茯苓、苦杏仁、薏苡仁、白豆蔻、黑猪苓、建泽泻、淡豆豉,可用用王氏连朴饮。药选:川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豆豉、焦栀子、干芦根等。
肝胆湿热证】如果出现有两胁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体眼晴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等症状。治当清热利湿。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药选:龙胆草、北柴胡、山栀子、川大黄、条枯芩等。
大肠湿热证】如果出现有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治当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以白头翁汤为主方。药选:白头翁、川黄柏、川黄连、川秦皮、广藿香等。
膀胱湿热证】如果出现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等症状;当以清热利湿为主。以八正散为主方。药选:金钱草、车前子、川木通、淡竹叶、川大黄、益母草、建泽泻、白茯苓、扁蓄草、石苇叶等。
湿热痹证】如果出现有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等症状。当以清热宣痹为主。以白虎加术汤为主。药选:茅苍术、生石膏、知母肉、香粳米等。

最后介绍一款清除湿热之茶饮:绵茵陈10、薏苡仁15、鲜芦根30、香荷叶10、车前草10、鲜六角仙(爵床)30,以上以克为单位,合在一起放在煮茶器中自动煮开当茶饮。

总之湿邪性粘滞,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兼为患,而病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等病证。若湿邪传里,根据人体体质及脏腑盛衰,久之亦每易从寒化或从热化,若素体阳热壮盛,则湿邪从阳而化热,则多转化成缠绵难愈之湿热证。若素体虚寒,则湿邪每从阴化寒,可转化成寒湿病证,若与体内痰液缠绵则易出现痰湿证型,因此下一章节我们将介绍中医体质之痰湿型体质(三)。【end】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58993.html

(0)
上一篇 2023-04-05 10:36
下一篇 2023-04-05 10: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