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贼,别名锉草、笔头草、笔筒草、节骨草,来源于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本草逢源》:“木贼主目病风热暴翳,取其发散肝胆风邪,久翳及血虚者非宜多服令人目肿。”
木贼性平,味甘苦,入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风热目赤,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痔血,血痢,妇人月水不断和脱肛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风热目赤,翳障多泪。常配蝉蜕、谷精草等疏风散热,清热明目之品同用。
2、用于便血、痔血。本品兼有止血功效,常与黄芩,地榆槐角等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使用注意:气血虚者慎服。
药理作用
1、木贼所含的硅酸盐和鞣质有收敛作用,从而对于接触部位,有消炎,止血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木贼醇提液能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0.2ml/kg(100%提取液)静脉注射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心率减慢有一定的对抗和缓冲作用。木贼醇提物10-15g/kg腹腔注射或20g/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猫有持久的降压作用。降压强度和维持时间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对抗组胺收缩血管作用,对切断脊髓的猫仍有降压作用,故认为其降压部位的外周性的。对家兔离体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
3、其它作用:阿魏酸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其半数致死量(mg/kg),小鼠腹腔注射为946,大鼠灌胃为3000。毒性表现为共济失调,肌肉强直及四肢发冷。
选方
①治目障昏蒙多泪:木贼草(去节)一两,为末,和羊肝捣为丸,早晚各食后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②治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茶凋下,或蜜丸亦可。(《圣惠方》)
③治风寒湿邪,欲发汗者:木贼草(去节)一两,生姜、葱白各五钱。水煎热饮,即汗。(《圣惠方》)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1.节骨草、无心草、笔头草、笔管草等,均以形态得名。
2.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夏、秋木贼是一味中药,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草有节,面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
3.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按粗细扎成小捆,阴干或晒干。
4.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以上。根茎短,黑色,匍匐,节上长出密集成轮生的黑褐色根。茎丛生,坚硬,直立不分枝,圆筒形,直径4~8毫米,有关节状节,节间中空,茎表面有20~30条纵肋棱,每棱有两列小疣状突起。叶退化成鳞片状,基部合生成筒状的鞘,鞘长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先端有多数棕褐色细齿状裂片,裂片披针状锥形,先端长,锐尖,背部中央有1浅沟,裂片早落,仅在茎先端及幼茎上者不脱落。孢子囊穗生于茎顶,长圆形,长1~1.5厘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头,由许多轮状排列的六角形盾状孢子叶构成,沿孢子叶的边缘生敖个胞子囊,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数,同型,圆球形,有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小,遇水即弹开,以便繁殖。孢子囊穗6~8月间抽出。
5.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河岸湿地、溪边,喜阴湿的环境,有时也生于杂草地。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主产东北及陕西、湖北等地。
6.木贼具有疏风散热,解肌退热功能,临床可治疗尖锐湿疣、牛皮癣疾病。
7.毒性为全株有毒。马、骡中毒后主要出现中枢神经中毒症状,以运动机能障碍为主,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后躯摇摆、眼睑下垂、肌肉强直、全身或局部肌肉颤动、阵发性痉挛,呼吸困难、全身出汗,最后陷于虚脱和窒息状态。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6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