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是在肝脏内生成后通过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贮存、浓缩,在人进食后胆囊收缩排入十二指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下面,小克说说胆汁的分泌、代谢、功能及生理调节,让大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1.成年人的肝脏每日分泌胆汁约800~1200ml,胆汁主要是由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3/4,胆管细胞分泌的黏液物质,约占1/4。胆汁中97%是水,胆汁中的其它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红素等。
2.胆汁呈中性或弱碱性,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乳化脂肪:胆盐随胆汁进人肠道后与食物中的脂肪结合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微粒而被肠黏膜吸收,并能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并且被激活,发挥水解脂类,促使脂肪、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
②胆汁中的胆盐有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的作用。
③胆汁具有刺激肠蠕动及中和胃酸的作用。
2.胆汁分泌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胆汁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胆汁分泌减少。另外,血液中的促胰液素、胃泌素、胰高糖素、肠血管活性肽等激素会促进胆汁分泌,其中促胰液素的作用最强,生长抑素、胰多肽等则抑制胆汁分泌。当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素和促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和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3.胆汁中的胆固醇不溶于水而溶于胆汁。胆汁中的胆盐和磷脂形成的微胶粒将胆固醇包裹于其中,使其溶解。当胆盐与磷脂的比例为2~3:1时,胆固醇的溶解度最大。胆汁中还有一种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按同等比组成的胆固醇磷脂泡,可以溶解80%以上胆汁内的胆固醇。但球泡的数量随胆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胆汁中胆盐浓度超过40mmol/L时,球泡消失。胆汁中球泡愈多,胆固醇愈不稳定容易析出形成结石。
4.胆汁中的胆汁酸(盐)是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后随胆汁分泌至胆囊内储存并浓缩。人进食时,胆盐随胆汁排至肠道,其中95%的胆盐能被肠道(主要在回肠)吸收人肝,也就是胆汁的肝肠循环,当胆汁中胆盐减少,或胆固醇增加时,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5.胆红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是可溶性的,随胆汁排人肠道后不会被重吸收,假如胆色素在肝内没有和葡萄糖醛酸相结合,或者当胆道内有感染存在时,大肠埃希菌所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将结合性胆红素水解成为非结合性胆红素,积聚析出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结石。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人体的胆汁约75%由肝脏的肝细胞生成,25%由肝脏的胆管细胞生成。胆汁主要由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钾、钠、钙等组成,但胆汁中无消化酶。可以说胆汁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食物的消化,并且还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同时也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汁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通常情况下在非消化期间,胆汁都会储存在胆囊中,等到摄入食物或者需要分泌胆汁时,胆囊中的胆汁就会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人类所进食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后,还需要经过胆汁的消化进而被人体所吸收,有些人经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有可能是胆汁分泌不足导致的,长期出现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胆汁的其他作用
胆汁还可以维持胆汁酸和卵磷脂胆固醇的比例,使胆汁成分处于溶解状态,可防止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其次胆汁为弱碱性分泌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和胃酸,防止溃疡病的发生;胆盐在肠道能抑制若干种细菌生长。
希望我的解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6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