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寒药防风,发散风寒特效药

中药防风的功用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主要记载其在祛风、明目、止痛方面的应用,曰:“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名医别录》增补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这是本品止痉功效的发端。《本草经集注》将其列入“诸风通用”诸药之首,并称其“杀附子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风眼赤”、“止泪及瘫缓”、“体重”、“羸损盗汗”等,为后世用于祛风通络、胜湿升清提供了参考。金元时期,对防风的认识更加深入。如《用药法象》谓其:“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且首次提出防风为“风药中润剂”。《本草正》新加了“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的作用。《长沙药解》亦增补“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的作用。现代中药学著作《中华本草》将防风功效总结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风,是自然现象;防风,是防病防灾之需。风,有正有邪。正常的风,一般不致病。异常的风,侵害人体能致病,就变成了中医所说的“风邪”。风邪致病情形多,中医说“风为百病之长” ,可以理解为:许多疾病都可以由风邪所引起,许多疾病也会伴有风邪的特点或表现。治病的中药,就有一味叫“防风”。

发散风寒药:防风

本品自先秦开始,一直以“防风”为正名。张志聪言其:“禀土味之专精,治周身之风症。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曰防风”。可见防风之名与其作用相关。之后《本草纲目》载:“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认识与张志聪基本相同。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防风为目前所用正品防风,其别名有铜芸、回云、屏风、百枝、风肉等。

中医

中药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春、秋两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本品气特异,味微甘。以切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黄者为佳。生用。

中药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及热盛动风者不宜使用。临床有服用本品出现过敏反应的报道,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皮肤瘙痒、灼热、心烦等。凡对本品过敏者,当忌用。

发散风寒药:防风

《神农本草经》:“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

《本草发挥》

洁古云: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又为去湿药之使,风能胜湿故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主治秘诀》云:味甘,纯阳,手足太阳经之本药。又云: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

东垣云:防风,辛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凡疮在胸膈已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急者,风也。诸疮见此证者,亦须用之。若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又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尽治一身之痛,乃卒伍卑贱之职,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之调剂也。虽与黄芪相制,乃相畏相使者也。又云:防风身去人身半已上风邪,梢去人身半已下风邪。主治诸风。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昔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而脉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汤药,则缓不急事,乃造防风黄芪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使口鼻皆受,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善医者宜取法焉。

《本草崇原》

防风始出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皆属中州之地。春初发嫩芽,红紫色,三月茎叶俱青,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实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黄空通。

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残之职也。

愚按:《神农》以上品为君,羌活、防风皆列上品,俱散风治病,何以贵贱迥别若是。后人发明药性,多有如此谬妄之论,虽曰无关治法,学者遵而信之,陋习何由得洗乎!

发散风寒药:防风

荆芥与防风

荆芥与防风均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现代药理

中药防风主要含色酮类成分:防风色酮醇,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素苷;香豆素类成分:香柑内酯。还含酸性多糖、挥发油等。

中药防风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真菌等有抑制作用。防风多糖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可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毛细血管的功能,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版本:v1.0

时间:202303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89059.html

(0)
上一篇 2023-07-07 15:08
下一篇 2023-07-07 15: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