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虫草有八对足,头上长着嫩芽,看着像虫子又像是草,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虫草是一种蝙蝠蛾与虫草真菌的结合体,这两种东西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 kē kè ],它们都只能在海拔3800-5000米的高寒地带存活,存活率极低,不到7%。每年盛夏,冰雪消融的雪山草甸上,身上长满花纹的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的虫卵留在花叶上。几个月过去,蛾卵变成幼虫,钻进了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高原植物根茎的营养,它们的身体也被养得洁白肥胖。这时,高原上特有的虫草真菌就会钻到幼虫的身体里,寄生在里面,不断吸收幼虫的营养,受真菌感染的幼虫,慢慢蠕动到距离地面2-3厘米的地方,就会被真菌完全杀死,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至两年。但,整整两年过去,冬虫夏草也还只是只虫子,要长成草,还需要再经历一个漫长的寒冬。当第三个夏天到来,一根紫红色的小草,才会从蝙蝠蛾幼虫的头部长出,它高约2-5厘米,这就是夏草。在这样长达2-3年的漫长等待里,昆虫和真菌终于变成了真正的冬虫夏草。但想要得到它却不太容易,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啊,冬虫夏草留给人们的采摘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再晚就没有药用价值了。再加上,它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暴露在土壤表层的也不过是2-5厘米的牙尖儿。采摘者需要长时间匍匐在地上,寻找藏匿在土壤里的虫草,不过半天,腿也麻了,眼也酸了,十分不容易。
看到这儿,您肯定要问了,这么难得又值钱的东西,多种点不就行了吗?但是,科学家们研究了数十年,也没能成功种植冬虫夏草。毕竟,青藏高原高寒低氧、高紫外线强度,千变万化的恶劣自然环境,再加上虫草的漫长形成过程,人类根本没法跟踪记录,更别谈模拟生长环境了。也正因为这样,这大自然的馈赠更显得尤为珍贵了。
最后,再提醒您,全球共有500多种虫草,但只有生长在海拔3800米至5000米的,才能被称为冬虫夏草。真正的虫草有八对足,身上环纹明显,通体散发出草菇的香味。虫草有真假,挑选需谨慎。
冬虫夏草其实并不是草,也不是虫,它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后长出的子座, 以及幼虫尸体形成的复合体。
每年的惊蛰至清明时期,被冬虫夏草真菌侵染的蝙蝠蛾幼虫行动逐渐迟缓,并爬向靠近植物根茎且距离地面2-75px的土层中。真菌菌丝吸收寄主蝙蝠蛾幼虫体内的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以布满虫体,虫体表面被白色菌丝膜包裹。到冬季来临时,幼虫逐渐僵死;而在当年土壤冻结前,幼虫头部就会长出短小的子座,但僵死的幼虫仍然保持“虫”的外形,因此称为“冬虫”。第二年夏至前后,土壤解冻,子座会钻出地面形成似一株紫红色的小草,因此称为“夏草”。
蝙蝠蛾昆虫的幼虫生长在海拔为35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区,它需要经历1-8龄4年的生长;而冬虫夏草真菌则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酷寒雪域。冬虫夏草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以及如今生长环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使得冬虫夏草这一资源更为稀缺,功能难以采挖。这是其如此昂贵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因为经销商夸大冬虫夏草的功效,对其热炒吹捧。冬虫夏草之所以被吹捧,是因为它“冬为虫,夏为草”的特征——古人相信“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冬虫夏草不值得吃。西方科学界的研究没有得到任何支持虫草神效的证据,研究结果反而倾向于“否定”。不仅现代科学不支持,传统医学也不支持。并且在2016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声明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所以大家不要抱着“多吃无害,有事没事都多吃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比黄金还昂贵的冬虫夏草啦。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1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