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是一种常见病证,是中医一种病机,是指人体血液不足,不能充分濡养脏腑、经络、形体,亦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浅谈一下血虚证:
一、 血虚证的常见病因:
1、平素体质虚弱:化生气虚不足,日久血虚。
2、脾胃虚弱:饮食差,气血生化无源日久血虚。
3、情志致病:思虑过度,日久伤脾,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形成血虚。
4、失血:这是最明显最快的引起血虚的原因,失血过多,就会血虚。如女子月经过多,崩漏,月经衍期等,外伤出血,痔疮出血,消化道出血,白血病各种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等。
5、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气血,又加上久病脾虚,不想吃饭,饮食少,气血生化无源,加重血虚。
二、有以下症状说明血虚了:
1、颜面部:面色淡白或萎黄。
2 、头:头痛头晕,头空痛(如头空的感觉同)。
3、头发:枯黄无光泽,变脆,或脱发。
4、眼:头晕眼花,两目干涩,眼睑淡白。
5、耳:耳中蝉鸣。
6、口唇与牙龈:淡白。
7、心:心慌胸闷,倦怠乏力,失眠多梦。
8、肝:两胁隐痛,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9、月经: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红,闭经,不孕,小腹隐痛,揉按则舒。
10、指(趾)甲:甲床(指甲盖)淡白。
11、四肢:肢体或肢端麻木,屈伸不利,或不自主颤抖等症状。
12、皮肤:皮肤干燥,无光泽。
13:精神状态:精神萎靡,健忘,或烦躁。
三、血虚主要表现在肝与心两个脏腑,具体症状如下:
1、肝血虚:
- 主症:头晕头痛,视物昏花,两目干涩,两胁隐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四肢抖动,女子月经量少色淡,闭经,不孕,舌淡白苔薄白,脉弦细。
- 治则:滋补肝血
- 方药:补肝汤加减
- 中成药:四物颗粒,八珍颗粒
2、心血虚:
- 主症:面色淡白,头晕目眩,唇舌及牙龈苍白,心慌胸闷,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健忘,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 治则:补血养心
- 方药:归脾汤加减
- 中成药: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四、血虚的养生注意事项:
1、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加强营养。
2、积极锻炼身体,运动主升阳,脾阳升,运化功能加强,气血生化有源,血虚减轻或治愈。
3、若有血虚症状,及时治疗,以免气随血耗,形成气阴两虚。
4、避免熬夜,耗伤肝阴(血),肝血亏损,肝血虚。
5、若有各种出血症状,及时止血治疗,以免出血过多,引起血虚。
以上浅谈血虚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调理与养生,望能帮助到朋友们!血虚影响健康,愿朋友们远离血虚,健健康康!
(文中方药仅供学历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问答挑战赛#
血虚,一般指人体中的血液量少或血液质量不好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换句话说,就是人体中的血液因“质”和“量”的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眼花、眼睛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精神疲惫或萎靡,手足发麻,手脚冰凉,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闭经等。
引起血虚的主要原因有:患有慢性病或长期呈患病状态;大量出血或慢性失血过多;营养不良;长期的精神紧张、伏案思索,或忧伤、悲哀过度,导致损伤心气、耗伤心血;心脾两虚、津液耗伤、肾精不足、气虚导致的气血亏虚等,都可引起血虚。
血虚证常常会伴发气虚的症状,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互根互用,常常表现为面色淡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我们常说,一个人脸色发白,少气无力,经常感冒、头晕、失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气血也是人体的一道屏障,气血不足了,也就很容易生病。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2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