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现胃溃疡以后,应及时寻找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尽快使溃疡愈合,避免溃疡加深、加重,降低出血、穿孔、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那么,治疗胃溃疡,什么药最管用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胃溃疡是由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引起,因此,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是治疗胃溃疡最有效的药物。常用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简称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H2受体抑制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均可促进溃疡愈合。但若仅仅依靠抑酸药来治疗胃溃疡,停药1年后大约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溃疡复发,究其原因,还是病因未除。因此,治疗胃溃疡最有效的方案为促溃疡愈合的同时,去除相关病因。
引起胃溃疡的病因较多,最主要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据统计,大约70%的胃溃疡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该菌生存能力极强,可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逃过胃酸的杀灭,同时可损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最有效的方案为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即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天或14天,根除结束后,再经过数周的促溃疡愈合,可大幅提高胃溃疡治愈率,且可降低溃疡复发率,经该方案治疗后,溃疡复发率可降至1-8%。
除开上述治疗措施,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这些药物可覆盖在溃疡表面,有利于胃黏膜再生,促进溃疡愈合;有呕吐、腹胀的患者,可酌情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减轻症状,如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可能会加重溃疡,若非病情必需,同时溃疡病变严重时,建议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换用对胃黏膜损害较轻的药物,同时增加PPI的剂量,尽量降低胃黏膜损害。
综上,治疗胃溃疡最有效的药物为抑酸药,可有效促进溃疡愈合,但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促溃疡愈合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应尽量减少加重溃疡的其它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更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感谢大家的阅读!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可以服用中药,下面讲一个病例和辨证用药参考
在临床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长期受胃病困扰的朋友,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胃炎和胃溃疡,今天我们来聊聊胃溃疡这个疾病。我们常说的胃溃疡实际上是消化性溃疡,它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与饮食有关,可伴有泛酸、嘈杂感、嗳气、反胃、恶心、呕吐,严重的可有吐血、便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另外,我们可以根据疼痛发作的时间和位置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一般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位置在中上腹稍偏右处,或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而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发生在两餐之间,位置多出现在中上腹,或略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溃疡所引起的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和饥饿样痛。引起胃溃疡发病的因素很多,其中临床见到最多的是饮食和情志因素。下面我们还是结合一个病例来看看中医治疗胃溃疡的具体辩证用药思路,结合病例大家可能会听得更明白一些。
患者:男性,46岁,3年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十二指肠溃疡,三年来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
症状:平时胃脘部剑突下经常隐隐作痛,饥饿时加重,口干,但并不想喝水,即使喝水也只喝一点点就够了,心烦,没有欲食,有时恶心,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辨证:胃阴不足
证候分析:肝胃郁热,热灼阴伤,胃络失养,可见胃痛隐隐;阴虚内热津亏,可见口干,心烦;胃失和降,可见没有欲食,有时恶心;大肠液耗,可见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胃痛之象。
治则:一贯煎加减
方药: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川楝子,随症加减:石斛,白芍养阴生津,养血柔肝,加用佛手、香橼,以加强理气功效而不伤阴;加黄芩、淡豆鼓,以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加强润肠通便的功效。延胡索、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结尾:这个患者用这个方子调理了两周后,胃脘部隐痛就消失了,后来又巩固治疗了两周,其它的症状也都明显地改善了,食欲也很好了,调理期间还胖了两斤呢,大便也通畅了。即使饿点儿,也不会胃痛了。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2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