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uminant Hepatic Failure)是指肝脏受到急性损伤后,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症状群。其特点是黄疸迅速加深,进行性神志改变直至昏迷,常伴有出血倾向、肾功能不全、血清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等。多于起病后6~8周内进入肝性脑病,少数严重病例可在黄疸未出现之前即进入昏迷。

【病因】

1.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常由甲、乙、丙及戊型肝炎病毒引起,尤其以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最为多见,也可由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等引发本病。

2.药物中毒

损伤肝脏或影响肝脏代谢的药物,如利福平、扑热息痛、氟烷、四环素等。

3.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有毒蕈中毒、生鱼胆中毒等。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临床起病有急性与亚急性两种。急性预后极差,可无前驱症状,以神志改变为首发症状。亚急性常以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神志改变。

1.黄疸

大部分病人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也有少数出现在神志改变之后。一旦黄疸出现,即会逐渐加深而很难消退。极少数急性病例不发生黄疸。

2.神经症状

最初多表现为性格变异和行为失常,如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嗜睡;或情绪激动,昼夜睡眠颠倒,烦躁不安等。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同时常出现扑翼性震颤,阵发性抽搐和踝震挛,肌张力增高,直至昏迷。后期各种神经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最后呼吸衰竭。

3.食欲减退

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初期即有食欲减退,同时伴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4.出血

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表现多系统的出血,如皮肤黏膜的出血点或瘀斑、鼻衄、呕血、便血以及颅内出血等。其机制是由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小血管壁脆性增加;肝脏灭活功能减退,组胺含量过多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等。

5.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消化道出血和利尿剂的应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的功能性肾衰竭。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内毒素不能有效的被清除,导致肾小管坏死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另外的一个原因。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胆红素

正常值为1.7~17U/d。临床血清胆红素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若超过200U/d或短期内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2.血清酶学检查

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以谷草转氨酶尤著。在病程中如血清胆红素迅速上升而转氨酶下降,形成“分离现象”时,提示预后不良。

3.血凝测定

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等减少或消失。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4.血清白蛋白

因肝功能衰竭,白蛋白合成功能下降,多低于35g/L。若迅速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5.血氨

因肝脏解毒功能的急剧下降,大量的氨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大部分病例血氨升高。也有少数正常。

6.血浆氨基酸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克分子比值明显下降,常在1.0以下,但下降的程度与昏迷程度不平行。

7.肝炎病毒标志

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志及DNA的检测有助于诊断。

【急救与治疗】

(一)急症监护

尤其对重症病人要立即实施24h监护。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指征,同时要对肝脏的影像形态、酶学变化、血总胆红素和血氨等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病情进展。保证每天给予足够的热量,成人每天至少1200~1600Kcal热量,静脉滴注10%~25%葡萄糖注射液,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和辅酶A等,同时维持酸碱平衡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对需要控制饮食的患者可适当的给予静脉补充高营养。

(二)保护肝细胞

1.白蛋白与新鲜血浆

每日给予白蛋白20g静脉滴注或输入新鲜血浆200ml,能加速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出血等并发症。

2.肝细胞保护剂

可给予1,6-二磷酸果糖20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还应给予氨基酸-800注射液每日250ml静脉滴注。能提供能量,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

3.肝细胞生长素

用法:80~12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能刺激肝细胞DNA的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损害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三)肝性脑病的治疗(参见“肝性脑病”章)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应警惕肝肾综合症的发生,当出现少尿或无尿时应限制进液量。若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功能不全者,可静脉补充白蛋白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在低血容量纠正后仍无尿时,可在维持有效血容量的情况下,加用利尿药和扩张肾脏血管药物多巴胺改善肾血流量。若出现高钾血症或酸中毒时可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五)出血的防治

1.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输新鲜血浆200ml,每日1次,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日10U/kg,至出血停止。当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时,可静脉输入血小板悬液。

2.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胍400~800mg,分2次静脉滴注。能减少胃腔内氢离子逆弥散,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黏膜糜烂出血。

3.维生素K

可给予维生素K1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4.凝血酶

对呕血或便黑便的病例可用凝血酶200U兑人生理盐水20ml口服或鼻饲,每日3~4次。

5.DIC的防治

应尽早给予肝素与新鲜血浆治疗。肝素5mg/d静脉滴注,可有效的防止凝血因子的消耗和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能阻止病情的发展。

(六)原位肝移植

是近些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方法。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生存率可高达50%~90%,是一种较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肝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肝衰竭的原因有哪些图1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中的被害者就是死于肝衰竭,那么一点点化学毒物加入水中被误饮之后在那么短时间内发展成肝衰竭,直接导致了被害者死亡。那一点点化学毒物是致命的,它是直接导致肝衰竭的原因。
肝衰竭的原因有哪些图2

还见过一例肝衰竭病人,他是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自己随意停药了,停药后没有定期检查,当感觉身体明显不适后去医院检查,很快就肝衰竭了,后来不得不做了肝移植。抗病毒药物停药后有病毒快速反弹的这种风险,这种肝衰竭就是因病毒性肝炎引起。
肝衰竭的原因有哪些图3

上面这两个真实例子都说明了肝衰竭的原因:化学毒物和抗病毒治疗停药后病毒快速反弹。当然导致肝衰竭的原因有感染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等。
肝衰竭的原因有哪些图4

肝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健康状况衰退,表现为极度虚弱,乏力,体重下降等。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厌油腻,上腹部闷胀不适,恶心,呕吐,呃逆等。黄疸进行性加重,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发热,病情严重的可并发水肿和肝性脑病,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等。
肝衰竭的原因有哪些图5

肝衰竭预后非常差,了解一些导致肝衰竭的原因对预防发生肝衰竭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28982.html

(0)
上一篇 2023-01-10 14:26
下一篇 2023-01-10 14: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