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很多人感染了丙肝病毒,却完全不知情,还是通过术前检查或是其它体检才得知自己已经患病。
因此,想要避免患上丙肝,就一定要了解它的主要传染途径有哪些?从而积极做好预防,避免“中招”。
丙肝的主要传染途径?
1、血液传播
输入丙肝患者的血液和含有丙肝病毒的血制品,采血和血球回输的交叉污染,共用不洁注射器等,都会造成丙肝病毒感染。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主要是因接触了被患者血液污染的物体,如破损的皮肤或暴露于含血液的体液等。
3、母婴传播
在妊娠期存在丙肝病毒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及产时,产后感染的母亲对婴儿的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
夫妻生活也是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因此,夫妻一方有丙肝的,一定要引起注意,积极预防。
预防丙肝的方法有哪些?
1、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大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2、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3、夫妻中有一方得了丙肝,在性生活时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避免感染。
4、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不想得丙肝,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若是不慎感染了,也不要讳疾忌医,丙肝已经是可治愈疾病,尽早治疗可完全康复。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丙肝可以是急性发病,也可以是慢性发病经过。罪魁祸首HCV是RNA病毒,较易变异,根据HCV的基因序列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基因型,目前HCV基因分型尚无统一标准。那怎样会导致丙肝感染?
目前丙肝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血传播。HCV是经血或者血制品传播的常见病毒之一。输血后,丙肝病毒的感染率和献血人员的HCV携带状态有关。因为疾病需要经常需要和血液或者血制品打交道的人群容易感染丙肝,例如血友病患者、妇产科医生、外科医生,肾移植患者、血液透析及肿瘤患者等。输血或者使用血制品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另外切勿私自卖血,献血也一定要去正规血站。
第二, 性接触传播。研究表明,凡有2个以上异性伴侣的人群,较无其他性伙伴的人群比较,丙肝发生率高11倍;暴露在危险因素下的人群,特别是有性接触或家庭内接触丙肝患者的发病率高。如果配偶有丙肝,在没有治愈之前一定不能有性生活。一定要洁身自好,不要有多个性伴侣。
第三,母婴传播。备孕期女性如果处于丙肝发作期一定要积极进行治疗,防止在妊娠期经胎盘传播给胎儿。怀孕期间丙肝感染的话可以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阻断感染。
第四,器械传播。一些未经消毒的美容器械是传染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街头一些不规范的小作坊,美容器械消毒不彻底,处理不规范,另外公用剃须刀、刮眉刀等也会感染丙肝病毒。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的情况下也会引起丙肝的传播。
有的萌娃总是吃零食不好好吃饭,家里人吓唬他:“老是吃饼干,会的丙肝哦!”事实真的如此么?丙肝是丙型肝炎病毒的简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仅发现输血后可出现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但是苦于技术条件有限,不能发现这个病毒。直到九十年代,才明确这种病毒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有所区别。根据其结构特点将它归在黄病毒科。
丙型肝炎病毒大小为30~60nm,有包膜。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为一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9.5kb,由9个基因区组成。由于丙肝病毒表面包膜的蛋白经常发生变异,因此较难通过其包膜的蛋白来制备疫苗。这就好像我们在自己的足球上做个标记表明是自己的,后来突然发现,不仅这个标记没有了,连球的外观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是三十二块球皮,黑白相间;现在变成了二十八块球皮,蓝黄相间,不仅如此,还印上了星星。我说这个球是你的,你自己也不信是不是?由于没有相关的疫苗,所以对于丙肝的预防就显得非常被动。只有在其传播途径上下功夫。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进行传播。目前我国的输血管理制度日趋严格,通过输血感染的概率降低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瘾君子”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爱美人士”在消毒措施不严的地下诊所“美容整形”、“纹眉穿耳”;未经治疗的丙肝患者在无保护措施(带安全套)下与他人发生性行为。
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的途径感染新生儿。目前丙肝的预防工作主要是通过严格筛选献血人员和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来降低输血后罹患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希望解答对您有所帮助。祝健康。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3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