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地人到上海尝新鲜,除了逛堂子,就是坐马车吃大菜

“吃西餐”,在上海人心目中一度是时尚的象征,其另一名称是“吃大菜”,西餐被称为“大菜”,就味道来说,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喜欢。但赶时髦的人都以一尝西餐为荣。尽管许多传统文人批评说,西人肴馔,俱就火上烤熟,非酸辣即腥膻,令人“掩鼻不遑”,但一家春、一品香等番菜馆,以“装饰之华丽,伺应之周到”著称,因此洋装少年与高等妓女都争相捧场。

不管中国人面对以“租界”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会有何种复杂的心态,不容置疑的是,近现代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标识其繁华程度的指标之一便是在这座城市中长久风靡的各类西式娱乐和西式生活方式。我们已经不能将这种源自西方的生活因素局限于上海洋人或者租界居民身上,事实上,在记录海上繁华生活的种种小说中,西式娱乐早已渗透于普通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构成上海城市文化中标识性的组成因素。

尽管华洋有别,但上海引以为傲的特色都与西方息息相关。外地人到上海,除了人人向往又不便轻言的“逛堂子”即嫖妓之外,新鲜的娱乐不外是“坐了一天的马车,到张园、愚园逛了一会子,到一品香吃一餐大菜,又到南市新舞台瞧了一本戏”,这一来,“上海可玩的地方,差不多都玩遍了”。(《新上海》,P141)坐马车是配合上海西人春秋两季赛马兴起的风俗,“男男女女,都打扮得花杂儿似的,坐着马车,到张、愚两园泡茶,绕马车兜圈子”。

晚清外地人到上海尝新鲜,除了逛堂子,就是坐马车吃大菜

张园

看戏讲究看外国马戏,一般在虹口百老汇路举办,如《九尾狐》中所写,“盖着一座大布篷,四围都用白布遮满,当中开着一扇门,有几个印度巡捕看守”。场上布置与中国戏园不同,居中不搭高台,四周用栏干围绕,上面挂着无数电灯。座位分为头等、二等、三等。三等座位“却无一个西人在内”,二等座位中西参半,头等则华人寥如晨星,只有官吏买办或高等妓女才会入座。上海观众最爱看的,一是西人将头放进老虎或狮子的口中——中国卖艺者大多只能弄一只猴子来变戏法。另一种受欢迎的节目是年轻西人女子在马背上表演杂技,作者赞为“虽无出塞琵琶曲,绝胜登场卖解流”,意即外国马戏远远胜过了中国传统走江湖卖艺的水准。(《九尾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P317)

晚清外地人到上海尝新鲜,除了逛堂子,就是坐马车吃大菜

“吃西餐”,在上海人心目中一度是时尚的象征,其另一名称是“吃大菜”,西餐被称为“大菜”,就味道来说,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喜欢。但赶时髦的人都以一尝西餐为荣。尽管许多传统文人批评说,西人肴馔,俱就火上烤熟,非酸辣即腥膻,令人“掩鼻不遑”,但一家春、一品香等番菜馆,以“装饰之华丽,伺应之周到”著称,因此洋装少年与高等妓女都争相捧场。

晚清外地人到上海尝新鲜,除了逛堂子,就是坐马车吃大菜

然而在不同小说中,“吃西餐”这一情节所承担的叙事功能并不相同,其中最常见的叙事功能包括以下两种。其一,“吃西餐”是一种奢华时尚的生活方式,它成为上海的中上层阶级的一种待客之道,其不菲的花费本身,便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在《人海潮》中,从北京到上海做生意的李大人(前清翰林),一到上海,连着在有名的西餐馆“一苹香”吃了几次西餐,头一次是两个人吃,要了一个大房间,光是房间费就要“五块半”;而后一次是中菜西吃,点的菜包括油汆土司(把土司中间挖空嵌入虾仁,用葱缚住下油锅汆)、奶油清翅、出骨鹌鹑、生炒香螺等等,同席的客人问:“这席菜,价目怕不便宜”,李大人回答:“有限得很”。显然,这样新奇奢侈的菜品才能配得上李大人的身份地位。

其二,“吃西餐”过程中所凸现的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使得它成为一道“试题”,通过者被视为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见过市面的新派;相反,在“吃西餐”过程中闹出笑话的则往往沦为小说所要讽刺挖苦的对象。这类笑话当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不会用刀叉、不习惯西餐的生冷食物特别是半熟的牛肉,不懂西餐礼仪等等。如《文明小史》中,姚文通被请吃西餐,最不能下口的便是一道牛排,拿刀子割开还是红通通的,况且中国人有不吃耕牛的习惯,因此西餐中的牛肉总是不受中国人欢迎,一直到1920年代的上海小说中仍然如此,主人公请乡下来的未来婆婆吃西餐,先要交代把牛肉通通换掉。《官场现形记》中的抚台大人要宴请洋人,也要请专人来开菜单,准备餐具,教仆役礼仪等等。而宴会上,一个当兵出身的洪大人把漱口水当作饮料喝,又因为自己削水果把指头削破,将一碗洗手的水染得通红,一连串笑话显然颇让宴会的主持者难以为情。番菜馆为了调和其中的矛盾,甚至推出了“中菜西吃”,如《人海潮》中的“一苹香”就提供这种就餐方式,非常普通的中国菜,把菜分到盘子里,客人分别用餐,也就变成了一种“大菜”,给主人脸上,多添了几分“文明”的荣光。(《人海潮》,P447)

正是这逐渐渗透于上海城市各阶层的西式生活方式,使得上海的“洋味”十足,而在这一中西杂糅的背景之下,西方人的形象不像在内地身份那样的“特异”。从某种程度而言,上海人接受西式的娱乐、生活方式这一行为本身,便表现出这个城市面对西方世界的心态:好奇、羡慕、效仿,当然其过程中也有不屑和拒斥。上海的“西洋景”渐渐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一道风景,而在这道风景中,“西洋人”的形象也渐渐清晰起来。

晚清外地人到上海尝新鲜,除了逛堂子,就是坐马车吃大菜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37264.html

(0)
上一篇 2023-02-02 15:08
下一篇 2023-02-02 15: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