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每平方米蝎池合适的饲养密度为:2–3龄蝎10000只左右,4–5龄蝎6000只左右,6龄蝎4000只左右,成蝎2000只左右,孕种蝎500只左右。 人工饲养蝎子的密度过大时,容易出现蝎子集结成团,积压受伤等现象,严重时会激化种内竞争,引起蝎子相互残杀。所以,应尽量缩小饲养密度。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扩大养殖面积,增加蝎池数量;第二,提高空间利用率,适当增高垛体。 (二 )生态因素 蝎子的生态发育是周围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养蝎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你所创作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和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 影响蝎子生长发育的生态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和食物等。 1、温度。蝎子是冷血动物,温度对它的作用最为明显,蝎子的生长发育,交配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完全由温度支配。 蝎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32℃~38℃之间。 2、湿度。湿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蝎子的生长发育。蝎窝内的土壤湿度在10%—20%之间,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15%~18%之间。大气湿度在60%~85%之间,可用干湿温度计进行测量。 蝎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环境的湿度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孕蝎需要较小湿度,而仔蝎和产蝎则需要较大湿度。暖房内的环境湿度可根据需要人为进行调节,若湿度小了,可向蝎池撒水,向室内地面撒水等,若湿度高了可增加室内空气流通,促使室内水分散失。 温度和湿度是相互影响的。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时,水分蒸发快,湿度往往较小,室内撒水后,湿度增高了,而温度则随水分蒸发是不断吸收热量而下降,可见温度和湿度是相互对立的矛盾。 温度和湿度这一矛盾并存往往会引出四种结果:低温高湿,低温低湿,高温低湿,高温高湿。前三者都不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后者蝎子活动量大,蜕皮快,发育好,所以,高温高湿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态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湿度大小应与温度高低成正比,即温度较高时,湿度相应的大些。温度高了,若不及时加湿会出现干燥现象;湿度增大了,若不及时加温蒸发必然会出现高湿现象。在加温的同时,要经常观察湿度的变化,在增加湿度的同时要经常观察温度的变化,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3、食物。蝎子生长发育、交配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是自身必须具备机体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这些物质的获取则取决于食物的供给,可见食物的选择恰当与否是人工养蝎成败的关键。 选择蝎子的食物必须符合下列原则:第一,蝎子喜欢吃,且能促进其生长发育;第二,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大量供应;第三,能长期的和蝎子共处而不污染环境。 依据上述原则我们推荐黄粉虫、土元、鼠妇做为蝎子的食物。 土元和鼠妇不仅给蝎子提供全面的丰富的营养,而且在蝎池中还起着义务清洁工的作用。 上述因素密切联系,共同影响着蝎子的生长发育,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蝎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可偏废。
5~6龄的蝎子称为青年蝎。这个时期的蝎子生长速度略有下降但还是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体长和体重变化明显,且已进入生殖器官发育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管理重点是加强营养,确保成活率1.创造适宜的环境仔蝎出生后4~6天要进行第1次蜕皮,然后就进入幼蝎阶段。此期间幼蝎经常爬下母背,在雌蝎的周围活动,遇到动静又继续爬到雌蝎背上,再过3~7天(即从出生后起需经8~12天)才能真正爬下母背而开始独立生活。仔蝎刚蜕完皮,身体软弱无力,还需要雌蝎保护一段时间。因此,这一时期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好沙土的含水量,并保持安静和无天敌入侵,避免噪声、光、风等的突然刺激。2.及时喂水雌蝎产仔时由于消耗大量的水分,产完仔后非常需要饮水,这时一定要保证池(窝)内的海绵潮湿,让雌蝎随时能吸吮海绵中的水分。否则,因为池(窝)土干燥,又没有及时给予饮水,雌蝎由于口渴会出现吃掉刚出生的仔蝎的现象。3.合理投食雌蝎在分娩和背负仔蝎时期,为了保护仔蝎,一般不愿吃食和活动,仔蝎第一次蜕皮后虽然从雌蝎背上爬下开始活动,但一开始也很少取食。实践证明,雌蝎在育仔期会吃食一些食物,这是雌蝎产前未能摄取足够的营养所致。因此,为了不影响雌蝎育仔,这段时间还是不给母仔投食为好。但是要及时将母仔分离,尽快给雌蝎投食。4.母仔蝎分离雌蝎经过妊娠、分娩及背负仔蝎后,体力消耗很大,当仔蝎爬下母背开始活动觅食时,雌蝎也将进入一个体格恢复期,需要捕捉食物补充营养。此时若让雌蝎和仔蝎待在一起,又不供应食物和饮水时,有些雌蝎由于饥饿急于捕食可能会出现残食仔蝎的现象。所以,这段时期,除了多投给一些鲜活的小型昆虫供雌蝎捕捉食用外,还应及时将母、仔蝎分开饲养。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4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