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的四大特点(风湿性痛风怎么引起的)

1、痛风:是单钠尿酸盐结晶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性范畴。

2、临床表现:痛风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

⑴无症状期:仅有高尿酸血症,可终生无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痛风的患病率增高。

⑵急性关节炎期:①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疼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②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其余依次为趾、踝、膝、腕、指肘关节。③发作常呈自限性,多于数天或两周内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④可伴高尿酸血症。⑤关节液或皮下痛风石抽吸物中发现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依据。⑥秋水仙碱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关节症状。⑦可有发热等,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外伤、手术等。

⑶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于耳廓,也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关节功能障碍。

⑷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石病。

3、诊断

⑴高尿酸血症的诊断: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umol/L、绝经前女性>358u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⑵痛风的诊断:如出现特征性关节炎表现,尿路结石,肾绞痛发作,伴高尿酸血症应考虑为痛风,关节液穿刺和痛风石活检证实为尿酸盐结晶可确诊,急性关节期诊断有困难者,可行秋水仙碱试验性治疗。

⑶辅助检查:X线、CT、MRI诊断有一定价值。

①关节液和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偏振光显微镜下见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②X线检查:急性关节炎期可见非特征性软组织肿胀,慢性期或反复发作后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园型和弧型的骨质透亮缺损。

③CT、MRI检查:CT扫描受累部位可见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密度痛风影像,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呈斑点状低信号。

⑷急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或②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或③具备以下12项中的6项,a: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b:炎症反复在一天内达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可见关节红斑,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g:单侧跗骨关节受累,h:可疑痛风石,i:是高尿酸血症,j:不对称关节内肿胀,k: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l: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5、治疗和预防

⑴非药物治疗:

患者的教育、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痛风长期治疗的基础,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如心、肝、肾),保持理想体重,每天饮水2000ml以上增加尿酸排泄,慎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避免诱因。

⑵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

以下三类药物均应早期、足量使用,见效后逐渐减停,急性发作期不进行排尿酸治疗,但以服用降尿酸药物者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

①非甾体抗炎药能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为急性痛风关节炎的一线药物,常用药物有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和依托考昔的等。

②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因其毒性作用大,现已少用。

③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疗效,常用于不能耐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肾衰竭者。

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使血尿酸降至正常水平。

①排尿酸药物:可抑制近端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适合肾功能良好者,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无效。常用药物为苯溴马隆、丙磺舒等。

②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减少。

③碱性药物: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形成结晶。

⑷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

治疗目的是维持血尿酸正常水平,治疗目标是使血尿酸<6mg/dl,以减少或清除体内沉积的单钠尿酸盐结晶。

风湿性疾病——痛风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88428.html

(0)
上一篇 2023-07-05 15:34
下一篇 2023-07-05 15: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