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的介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了吴茱萸这个中药,它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 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它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 -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鸾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 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 粒。
药理作用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主要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次使用2-5g,外用适量。现代研究认为,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份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具有镇痛作用、镇吐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制吴茱萸
制吴茱萸为吴茱萸加入甘草捣碎煎汤后的水,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形如吴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如果感觉内容对您有用,请进行点赞或分享,感谢~~
点击右上角关注~ 获取更多医学相关知识,让你在医学的道路上少走冤枉路!
吴茱萸,别名吴萸、臭辣子、吴椒、臭泡子,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其性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主要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等症。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适量。注意不宜多用、久服,因为大量吴茱萸可引起中枢兴奋、视力障碍、错觉等。另外,阴虚有热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吴茱萸煎剂、冲剂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研究表明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在临床可用于治寒疝腹痛,常配伍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品同用,如导气汤。治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呕吐吞酸,常配伍清胃止呕之黄连,即左金丸。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常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如四神丸。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临床只要辨证的大方向准确,抓住主要症状,有时候应用伤寒论里面一些方剂,效果能立竿见影。
曾经治疗一个头顶疼痛的患者,每次头疼痛发作,头痛欲裂,时必须服用止痛片才能止痛,每次发作的时候伴有畏寒,怕冷,恶心干呕,反胃,有时肠胃胀痛等症状,考虑到伤寒论里面有一些关于吴茱萸汤的描述,比如“食后欲呕,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痰涎,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就跟上面病例的描述极为相似,因此使用吴茱萸汤治疗,效果明显。
吴茱萸汤主要的药物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有温阳暖胃驱寒、升清降浊,治疗浊阴上逆所导致的头痛的作用,在临床上伴有有一些兼证,比如恶心反胃,腹部胀满,呕吐清水,四肢不温,腹部冷痛,都适合使用吴茱萸汤治疗。
吴茱萸汤也常用来治疗脾胃的虚寒证,效果也比较好,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会搭配附子理中丸、平胃散或陈夏六君丸等方药,以加强疗效,确实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但是吴茱萸这个药味道呛烈,我一般临床使用1到3克,寒凝重症状明显的使用3到5克。
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关注我头条号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