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时尚

致命的时间造假后 谁在遮眼巨头裸奔诱因

一个从同仁堂一直买药的网友微博写道,中药养生=同仁堂,我真是受够了!她讨厌以同仁堂为首的医药企业垄断了中药市场。

从同仁堂蜂蜜事件发展出来的各种议题,意味着这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医药品牌,与之相关的一切正在成为“健康”和“养生”的新宿主。能阻挡住它席卷全球的绝不会是“市场垄断”,“大健康胜过市场。”但缔造一种“大健康文化”,也绝不那么简单。

01

从历史走来的健康品牌

始创于1669年的同仁堂,在中医药行业可是个金字招牌。

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同仁堂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四大制药特色,生产出了众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自制名药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这几种药品几乎成了它销量最好的产品。

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

2016年,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正式获得商务部颁发的第82张《直销经营许可证》,顺应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以及企业战略规划,避免中间环节成本累加,让商品流通更加高效便捷,开启商业模式的转型之路。

52款同仁堂牌保健食品在商务部报批, 其中12款于2017年9月首批上市,本草萃饮机于2018年7月上市。首个国家燕窝行业标准代表产品——“总统牌伍味方胶囊”,更是国内首款由CFDA认定的以冬虫夏草为主要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药品功效明显,让同仁堂迅速找到一大批忠实粉丝,进而从小众走向大众,引领普罗大众的跟随,同仁堂也正在逐渐调整自己的定位,从一粒粒功能性药丸向大健康产转型,这更具备大众传播性。

实际上,从一开始,同仁堂并非是一个大众消费的品牌。很长一段时间里,同仁堂不是必需品,而是它凭借其保健养生的功能流行于中医药行业。基于全新的定位,同仁堂也不再仅仅固守中医药一方天地。

至今,同仁堂已在上海、大连、成都、福州等地设立公司级的分支机构,并在全国各地拥有近4000家的销售点,涵盖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边在加速全球化进程,另一边同仁堂也在积极筹谋资本市场。

02

各种“门”下的同仁堂

2018年初,27个假冒同仁堂的微信号被举报,今日头条发布的二跳广告挣取非法利益,最终北京同仁堂却在承担假广告下的损失,只能采取相关产品全部下架的无奈之举。

从直销行业领域来看,假货问题并不突出。按照一些违规造假者的说法,他们的产品“百分之百同仁堂制造”,而实际上是扯着同仁堂的大旗骗取信任。仅同仁堂兴安盟分公司就有两种药品发布了违法广告,近年同仁堂被盗用的产品已经多达十几种。

作为直销企业,同仁堂是一个新兵。除去正规药品外,市面上部分药品打着“网站二跳”和假冒官方微信旗号的产品,均可判为“山寨货”。对于“网站违法广告”,同仁堂只能无奈地说:“通过假货,人们反而坚信了这个牌子。”

但2018年可谓多事之年,多次曝出令人震惊的食品安全造假行为,引起舆论哗然,医药行业强烈震动!

早前的被曝“牙膏门”云南白药、被指“水煮驴皮”的东阿阿胶,65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而12月15日终于遭遇了其蜂蜜门事件——其产品下架不再销售。

受“蜂蜜门”事件影响,同仁堂12月17日开盘大跌4.33%,至28.71元,市值蒸发16.59亿元,截止收盘,股价下跌2.33%。12月18日股价继续下跌1.09%。受双重影响,多个医药相关板块昨日集体重挫,汤臣倍健(300146)、一心堂(002727)等逾30只个股大跌。

致命的时间造假后 谁在遮眼巨头裸奔诱因

即便是代工企业,深入事件的背后,同仁堂“火了”。既然用了同仁堂的商标,消费者看重的就是同仁堂的质量和品牌。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流程出事,同仁堂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蜂蜜事件虽然事发“代工企业”盐城金蜂,同仁堂在致歉声明承认,“监管不力”“严重失察”,但其在过期蜂蜜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最终责任,可能不限于此。

代工企业资质审核,以及假货泛滥引发了同仁堂的注意。目前同仁堂相关负责人启动相应的追查与反思,呼吁消费者认真辨别商品真假的指南,以防买到假冒商品。

即使没有山寨,同仁堂部分药品的短缺是常常发生的,这对于走健康品牌并不完全是好事。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集团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系统共有零售终端2121家(其中,海外140家);医疗服务终端(含中医医院、诊所)488家(其中,海外80家)。

独特的诡异性在于,同仁堂药品的稀缺性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大众的追逐:短缺让客户更想要这种产品。消费者既然认了同仁堂的招牌,那同仁堂自然就应对产品的质量负责,既然选择了收购及代工的生产方式,就更应加强相关生产环节的把控。

对此,同仁堂内部也该及时反思。过期药品原料,假冒药品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欺骗或者是投机取巧。本质上,这些造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如果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不贪便宜,不铤而走险,就不会有这么多情况发生。

作为行业标杆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古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在业内外流传甚广的话,在此情此景下似乎有些讽刺。

03

大品牌的技术困境

同仁堂的质量相比去年已经呈现出衰弱之势。北京地区的一个贴吧里,有人说:”真的看着像假的,假的看着像真的,也不想买了。

此次事件后,过期蜂蜜给人吃显然是不行的,至于喂养其它动物或者昆虫也要选择抵抗力较强,喂养蜜蜂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些蜂蜜的处理上,可能销毁或者用作工业原料更好。还记得《大宅门》里,白景琦火烧不合格药品的视频让人激动,而今的北京同仁堂一定要有勇气,直接拍板将过期原料全部销毁。

经过各种时间后,同仁堂的质量热度下降几乎是可以预见的:除高档独家的药品以外,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更平价的药品替代;刨除独家产品外,同仁堂本身的健康药品设计本身不够平价,这也能够被更平价的品牌取代。

尽管如此,同仁堂的国际化扩张已经得到回报。2018的质量问题早在其年初已经凸显,外界争议随之而来。同仁堂的估值与其稀缺性有关,做工独特的药品、保健品功效显著,如何让消费者高频次购买,以及集团怎样的增长才能支撑起当前的股价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产品单一化问题很难长时间持续,同仁堂未来可能会面临技术、价格、质量等多方面的困境。

大健康药品的摸索从未停止。

同仁堂也正是从医药、生物、文化传媒、教育、商业投资为多方品牌面布局,完成为从中医药、大健康转变到国际知名品牌集团的转型升级。但拓宽定位一样备受争议。虽说直销行业不会出现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但同仁堂经营的是一个高度拥挤且生活化的市场,作为行业新兵,已在质量方面问题频频出现冲击,核心市场中国有了相对坚固的业务根基,但在全球市场不能不加以警惕。

如果时间可以回溯,或许同仁堂的高管们就会选择坚守质量底线,不让代工企业出现过期原料事件,为百年老字号留住应有的信誉。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48257.html

(0)
上一篇 2023-03-04 10:43
下一篇 2023-03-04 10: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