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根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呢,白蒿根和叶能一起泡水喝吗

白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那白蒿,都有哪些功效呢?


白蒿根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呢,白蒿根和叶能一起泡水喝吗图1

认识下白蒿

最早对白蒿进行形态描述的,应该是唐代的《新修本草》,书中记载:“白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钟蒿,颇似艾叶,所在有之。”

由此,很多人把白蒿和艾草也混乱了起来。

但是《新修本草》中的记载比较简单,还是难以确定白蒿究竟为哪种植物。

后来的诸多古籍多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李时珍时期的《本草纲目》,才对白蒿有了更为详尽的记载:“白蒿处处有之,有水路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种形状相似,但陆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尔。”、“倭蒿生坡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尔岐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

李时珍在书中,并说到水生类型为倭蒿,总的来说李时珍认为白蒿有水生和陆生两种,药用为水生,也就是倭蒿,而且那个时候人文就对水生倭蒿已经食用,并认为是比较不错的蔬菜。

如果再梳理以后的文献都认为白蒿为菊科植物蒿属中的几种植物,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开宝本草》、《图经本草》,明代的《本草蒙荃》,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都认为白蒿就是蓬蒿,而《中华本草》记载菊科茼蒿属植物茼蒿即为古人所说的蓬蒿。

但无论如何,现代自有植物分类学开始,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就将白蒿定位菊科蒿属植物大籽蒿。

结论:无论是倭蒿、茼蒿、蓬蒿还是大籽蒿,视同为白蒿,但都不是茵陈(蒿)。

那历史上为什么人们对于白蒿来源的植物种类不统一呢,就是本草学家的意见也不相同,应该与梁代俗中不识白蒿、方药家不用有着极大相关性。

所以,从白蒿的基源植物倭蒿、蓬蒿、茼蒿和现在认为的白蒿(大籽蒿),这些植物形态都有叶背面泛白的特征。


白蒿根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呢,白蒿根和叶能一起泡水喝吗图2

白蒿的功效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白蒿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等功效,是书中记载的三大药用蒿属植物之一。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蒿有杀菌、消炎、抗氧化、抗紫外线灼伤等作用。

那是白蒿的哪些有效成分在起作用呢?

白蒿中含有的挥发油、黄铜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等功效。而挥发油是白蒿提取物的主要活性物质。

还有研究证明白蒿精油对枯草胞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新型隐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白蒿(大籽蒿)性寒凉,可清热凉血。但文献中的倭蒿和茼蒿自古就言味道鲜美,以食用为主,几乎不做药用。

不过,《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蒿的功效,有“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法令黑,治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如果将艾叶、大籽蒿、倭蒿和茼蒿这四种蒿属植物的功效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蒿功效相对比,容易发现,艾叶功效最接近《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之白蒿。

所以有人怀疑,《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蒿的功能可能是古代沿用至今的中药——艾。

所以,你要是从古籍中医中对比现在认为的大籽蒿的白蒿功效,极容易与现在中药艾的功效混淆。

梳理文献还知道,南北草时期对艾叶的性味、功效、别名、生境、采收等的详细记载,如“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做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坐煎,勿令见风”。

从上述的记载中,不难看出,陶景弘时期人们已经很少提及白蒿,而对艾叶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为何?

实际上,神农时期的白蒿和陶景弘时期的艾为同一植物,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还因为陶景弘在《本草经集注》里的白蒿词条下有注说“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不用既不用,皆无复识之。”

意思就是民间听不到白蒿的叫法,方家和药家都不用白蒿了,就没有人再认识白蒿了。

不过,我倒是没有再认真去追究那个时候人们为什么不用白蒿这味药呢?

这又是个问题。

问题解答到这里,回到题干本身,如果你要用古籍医书里记载的白蒿根来泡水,既然那个时候主要用来食用,那用来泡水治病养生,这样做恐难以达到目的。

看到有人回复说喝白蒿泡的水可以滋阴补肾、健脾胃、养气血,不知其依据有无得到实证和数据支持。

但愿上述解答对白蒿及白蒿根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86669.html

(0)
上一篇 2023-06-30 12:37
下一篇 2023-06-30 12: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