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不管是铁浮屠,还是拐子马,都不是金军的军队的称呼。这个称呼,更多的是来自宋人对金国骑兵的称呼。
早期金国军队只有猛安谋克制。所谓猛安,即千夫长,所谓谋克,即百夫长。猛安、谋克应该是女真语的译音。
《金史》中并无铁浮屠、拐子马等的记录。金朝军队大致有以下类型:
一、正规军:护驾军、从驾军、侍卫亲军(即合紥谋克或合紥猛安,基本上南宋军碰到的铁浮屠就是他们)、武卫军、威捷军、殿前都点检司;镇防军(是从各军中抽调轮流戍守边防组成的)。
二、非正规军:射粮军(其实就是辽朝的打草谷家丁,专门在战争时为正规军搜刮敌方土地上的粮草物资作为军饷。金朝和南宋边境的射粮军,被称呼为边铺军)、牢城军(其实就是用罪犯作为劳役所组成的军队,专门打杂的)、土兵(专门负责地方治安的,属于巡检司)、弓手(和宋朝的设置一样,就是地方治安部队。)、弓箭手(专门设置在西夏 和蒙古一带的地方治安部队)、保甲(学习宋朝的保甲制度)、河防兵等。
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编制
猛安谋克制是六级编制,以5、10、50、100、1000、10000为作战单元,其相应的统兵长官为:五夫长、十夫长、五十夫长(蒲辇勃极烈)、百夫长(谋克勃极烈)、千夫长(猛安勃极烈)、万夫长(忒母勃极烈)六级。
猛安谋克的行军之法,在《三朝北盟会编 卷三有记录》:
“
其用兵,则以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輙不可出。人携不满百。队伍之法,什、伍、百皆有长。伍长击柝,什长执旗,伯长挟鼓,千长则旗帜金鼓悉备。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百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斗战之尸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凡为将,皆自执旗,人视其所向而趋。自主帅至步卒,皆自控驭无从者。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议。自卑者始议,毕即漫灭之。人不闻声,其宻如此。将行军,大㑹而饮,使人献策,主帅听而择焉。其合者即为特将,任其事。师还又大㑹,问有功高下赏之,以金帛若干举以示众,或以为薄复增之。初起之时,率皆骑兵,旗帜之外,各有字记小大牌子系马上为号,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而驰撃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战则必胜。
”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铁浮屠和拐子马的踪迹:
关于铁浮屠的描述:
“则以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刀棓自副”、“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
硬军就是铁浮屠。
关于拐子马的描述:
“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輙不可出。”
“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
“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而驰撃之。”
拐子马有轻甲弓箭骑兵和阵前诱敌的两大作用。
至此,铁浮屠和拐子马的用途非常明显:铁浮屠就是人马全甲的重骑兵,专门用于作为主力冲杀;拐子马是轻甲弓箭骑兵,负责射击诱敌和射杀敌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谢友邀
拜读了已有答案,发现各位专家对评书还是很有研究的
那么,真实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到底是什么呢?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四》金国图经
金军作战,以步兵方队为主阵,以精锐骑兵为两翼,作战过程中很自然就会对敌方形成包抄
~《会编.卷二百二》.汪若海(答刂)子
汪若海为顺昌通判,大战在即,携家人和部分民众撤离,得知刘锜顺昌大捷后奉命以部分兵力留驻,部分退兵,感觉万分惋惜,写了这份东西
作为顺昌通判,对顺昌战事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汪若海对战况的描述应该是非常准确的,所以
1.铁浮屠是重装步兵,每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用皮索连接,以示守望相助,要死死一块
2.铁浮屠进攻战术就是简单的猪突,仗着甲厚一股脑往前走,后面还跟着一帮搬拒马的友军,每前进一步,拒马也跟着前进一步。拒马这玩意连马都跳不过去,身穿沉重盔甲的铁浮屠想后退都没有机会
3.拐子马是女真轻骑兵,弓不能远射,主要凭借机动性、冲击力和坚韧持久的耐力对敌方造成打击
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如果铁浮屠是重骑兵就会产生这样几个弊端
1.战马的速度不会完全相同,对后排的骑兵来说,前排的皮索就是移动的绊马绳,谁也不敢全力冲刺
2.连在一起的骑兵自然失去了机动性
3.马不能跃上城墙
4.倒下一匹马=损失三个骑兵,这种事估计敌人很高兴
岳珂是名将之后,但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人,不知兵事,他能将事件的脉络写得很清楚,细节上极可能混淆
有关铁浮屠和拐子马的记载集中在绍兴十年,岳珂走访老兵、查阅资料时对这两个兵种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就混在一起了~《宋史.岳飞传》
郾城之战事件完全真实,有关金军的描写细节上就出现了失误,来看当事人到底是怎么说的
~《岳飞郾城捷
奏》
1.金军从来没有只用骑兵发动一场攻城战,按金兵步骑比例3:7算,进攻郾城的金军应该另有步兵35000人,实际总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
2.盖天大王名完颜宗贤,长期担任金国后方留守,此次参加郾城作战证明兀朮已经得到增援。与“谋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相吻合
3.引文中划红线部分是岳家军骑兵战斗,绿线部分是步兵战斗状况描述,这一点毫无疑义。问题是与岳家军步兵的战斗是金军骑兵吗?
麻扎刀、提刀、大斧这类砍砸短兵器想够到骑兵很难,对付的应该是有重盔甲的步兵。再联系到这是一场攻城战,应该是兀朮见双方骑兵交战己方略处下风,便将本来用于攻城作战“其进如墙”的重步兵方队派上去,以期在野战中切割宋军骑兵。这时,岳飞派出了特种步兵与之交战
可见岳飞早就训练了一支专业整治铁浮屠的克星部队
4.从古至今都是“射人先射马”,骑兵往来冲突中马一倒下,基本上骑手就会变成肉泥,所以,马是被重点招呼的对象,战场中失去骑手的战马有的会奔散,也有的会随着熟悉的马队奔跑
这场交战,岳家军夺到战马二百匹,可见给金军造成的杀伤是巨大的,“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
可惜因为战斗结束时已经天黑,这份奏折中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从赵构的欣喜程度可见一斑
随后,七月十四日,岳家军在颖昌再次战胜金军主力~《王贵颖昌捷奏
》
此战之后,金国重金打造的铁浮屠消失了,拐子马的说法也不见于记载,因为
1.被找到罩门的铁浮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失去了铁浮屠的配合,拐子马与普通骑兵已经没有了区别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9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