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枸杞传说

枸杞:与参为伍的“地仙丹”

汪鹤年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在所有的可以食用的果实中,枸杞是相当倔强的一种:它无声地生长在黄土坡地的边角,或干脆长在悬崖边的高处,同其他灌木挤在一起,沐风浴雨,傲雪凌霜。

枸杞也是用途最广的一种:枸杞子和枸杞叶都可供药用,枸杞子还可泡酒、制作菜肴,也可作补肾抗衰的营养品,苦中带甘的枸杞芽亦是制蔬的妙品。

枸杞还是长得既小巧又美丽的一种:在秋日的阳光下,缀满枝头的枸杞子红如凝血,娇艳欲滴,像是初春里长长的待放的花蕾,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又像是被人雕琢过的红色玛瑙,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药食双佳的养生之果

大约是以上种种缘由吧,明谢肇淛《五杂俎》竟将其与人参等同,并记述了两段因食用千年参、杞而白日飞升的传说:“千年人参,根作人形;千年枸杞,根作狗形,中夜时出游戏,烹而食之,能成地仙。然二物固难遇,亦难识也。相传女道士师弟二人居深山中,其徒出汲井畔,常见一婴儿。语其师,师令抱至,成一树根。师大喜,构火烹之。未熟,值粮尽,下山化米,师出门而水大涨,不得还。徒饥甚,闻所烹者香美,遂食之,三日啖尽。水落师还,则其徒已飞升矣。又维扬一老叟常扰众酒食,一日,邀众治具,丐者数人捧二盘至,一蒸小儿,一蒸犬也。众呕哕不食,道士恳请不从,乃叹息自食之,且尽,其余分诸丐者。乃谓众曰:‘此千岁人参、枸杞,求之甚难,食之者白日升天。吾感诸公延遇,特以相报,而乃不食,信乎仙分之难也。’言未已,群丐化为金童玉女,拥道士上升矣。”

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和营养滋补品,枸杞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倒是事实。《神农本草经》说久服枸杞可坚筋骨,轻身耐老;《本草经集注》称它可“补益精气,强盛阳道”;《本草纲目》也说其有“滋肾,润肺,明目”等功用。《滇南本草》则称以“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可治少妇白带。《本草图经》更直接将南丘村人长寿的原因归功于枸杞:“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结甚固。故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润州州寺大井傍生枸杞,亦岁久。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

现代营养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枸杞子所含之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它不仅含有粗蛋白、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还含有22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丰富的钾、钠、钙、镁、铁、铜、锰、锌等元素。同时,它具有补肾、保肝、明目、养颜、抗衰老、抗肿瘤、降血脂等十六项医用功能。故而,枸杞被古人称之为“地仙丹”,今人则有“红宝”之誉。

枸杞为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严格地说,应称作“枸杞子”,但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枸杞”。其最早的称呼叫作“杞”,至于其他古称更多得让人吃惊,仅《本草经集注》为其开列的异名就有杞根、地骨、枸忌、地辅、羊乳、却暑、仙人杖、西王母杖等。至于枸檵、苦杞、苟乳、地仙苗、地筋、象柴、纯卢、却老、天精、地仙、枸棘、狗地芽、红耳坠、血枸子、枸杞豆、血杞子、西枸杞、白刺、山枸杞、白疙针、狗奶子根、苟起子、甜菜子等别名还可列出一大串。在不同的地区,它又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藏地叫它把子,河北称作枸杞果,四川叫作枸地芽子,江苏呼为狗奶子,河南称作红青椒、枸蹄子,山西又称其为地骨子、枸茄茄。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原产我国的枸杞,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福建等省,以宁夏枸杞最为著名。

枸杞系茄科落叶小灌木,高可达2米。茎丛生,有短刺。单叶互生或簇生,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表面淡绿色。春夏季开漏斗状淡紫色花。浆果卵形或长圆形,深红色或橘红色。对枸杞的生长习性及生物学特征,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本草图经》有较详的描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丘陵坂岸,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明朱橚《救荒本草》亦说:“其茎干高三五尺,上有小刺。春生苗,叶如石溜叶而软薄。茎叶间开小红紫花,随便结实,形如枣核,熟则红色。”

至迟在春秋时期,枸杞的食用价值就已得到开发,故成为人们经常采摘的果实之一。《诗经·小雅·杕杜》有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诗·小雅·四牡》亦有“集于苞杞”之咏。三国吴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

汉代人甚至视其为全身皆宝,食之有益的佳品。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本草图经》引汉刘安《淮南枕中记》所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就说:“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并花、实、根、茎、叶作煎,及单榨子汁煎膏服之,其功并等。”人们除用其根、茎、叶、花、实作为补益之药物外,还常用以制作饮料,并将枸杞子熬膏服用。

南北朝时期,人们还开始用阴干法保存枸杞。《本草经集注》即说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上。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至迟在唐代,枸杞已为人们所广泛种植。《说郛》收录的唐郭橐驼《种树书》曾有三月移“枸杞苗”、“枸杞可以插种”的记载。并具体地介绍了“种枸杞法”:“秋冬间收子,于水盆中接取曝干。春熟地作畦,畦中去五寸土,勾作垄。垄中缚草椁如臂长,与垄等,即以泥涂草稕上,以枸杞子布于泥上,以细土盖令遍。又以烂牛粪一重,又以土一重,令畦平。待苗出,水浇之,堪吃便剪。”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陕甘宁一带所产的宁夏枸杞,在唐宋时期已相当有名。《梦溪笔谈》中留有这样的记载:“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其次江池间圩埂上者。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膏润有味。”这种果圆少核的枸杞曝干后,竟可直接生吃,且味道极佳,当然是难得的佳品。

元代,为满足食用的需要,人们还摸索出许多种植枸杞芽的经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收录了三种枸杞芽种植及采取方法。其中的第一种方法是:“凡种枸杞取种连茎锉之,令四寸许,数百束如美盌大,以草为索慢束之。每畦分作四五行,如韭畦稀稠,行侧别掘坑深七八寸,令宽于束子。挑安粪及土,每坑相去三寸。坑成,下束子,竖立种之。别调和熟牛粪,稀如面糊,注坑中,灌束子上令满,减即添灌之。坑坑如此。然后以肥土壅之满,讫,土上更加熟牛粪令与坑平,然后灌水。不久即生大科,半亩许始足食。生时甚肥嫩,如剪韭法,从头起通割之,令共地平。留半则梗硬,剪深则伤根。剪时欲早起避昼热及雨中,惟晴早晨为佳。修事如法,可供数人。”对剪取方法,书中还特别强调:每年只能剪五次,不可过度取用。并告知:“如食不尽,却剪作干菜,以备冬间常用。”

明代,宁夏枸杞更被人们誉之为“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的绝品。《本草纲目》就说:“古者枸杞、地骨皮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有果吃果,无果吃芽的食杞之道

早在春秋时期,具有食用价值的枸杞就已成为人们经常采摘的果实之一。

至迟在唐代,枸杞的嫩芽茎已成为人们餐桌上习见的蔬品。唐郭橐驼《种树书》在介绍“种枸杞法”时就有“待苗出,水浇之,堪吃便剪”的记述。

从医用的角度考虑,唐代一些药物学家的枸杞吃法更别创新意。孟诜《食疗本草》说是用枸杞“和面拌作饮,煮熟吞之,去肾气尤良,又益精气”。《证类本草》卷十二引唐甄权《药性论》称以枸杞“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枸杞酒也开始在唐人的生活中充当起保健饮料的重要角色。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谈到诊治“肝虚寒”的验方时,就专门记载了枸杞酒的制作方法:“取枸杞子捣碎,先纳绢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渍讫,密封泥瓮勿泄,曝干,天阴勿出,三七日满。旦温酒服,任性饮,忌醋。”

同为唐代著名医家的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枸杞酒的制作及饮用方法:将一百斤枸杞切细后,“以东流水四石,煮之一日一夜,去滓,令得一石汁,渍曲酿之,如家酝法。酒熟取清,置不津器中,取干地黄、桂心、干姜、商陆、泽泻、蜀椒,末,各一升,六味以绢袋盛,内酒中渍,密封口埋入地三尺,坚牢覆上。二十日,沐浴整衣冠,向仙人拜讫,开之,其酒当赤如金色。平旦,空腹服一盏(枸杞酒)或半升为度,十日万病皆愈,二十日瘢痕皆灭。恶疾人以一升水和半升酒,分为五服,服之即愈”。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对枸杞也极为推崇,说它既可以作糕点吃,也可以制作成汤羹食用,且具有独特的食疗价值:“丹实累累,绿苗菁菁。饵之羹之,心开目明。”

据林洪《山家清供》载,枸杞芽不仅是人们制作“山家三脆”这种凉拌菜的原料之一,还是人们制作面食时用到的特色食材:“嫩笋、小簟、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赵竹溪蚤夫酷嗜此。或作汤饼以奉亲,名‘三脆面’。”

元代,枸杞芽已成为人们的常用蔬食,仅《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收录了三种枸杞芽种植及采取方法。

至于枸杞的食疗价值,更为元人所重,枸杞饮品与食品的制作就是最好的体现。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述的“枸杞茶”,《饮膳正要》中记述的几种“金髓煎”、“枸杞酒”等枸杞制品,就各有其特点:

一种是有明目之功的“枸杞茶”:“于深秋摘红熟枸杞子,同干面拌和成剂,捍作饼样,晒干,研为细末。每江茶一两,枸杞末二两,同和匀;入炼化酥油三两,或香油亦可,旋添汤搅成稠膏子。用盐少许,入锅煎熟饮之,甚有益及明目。”

一种是据说有延年益寿,填精补髓等功用的“金髓煎”:采枸杞红熟者,“用无灰酒浸之,冬六日,夏三日,于沙盆内研令烂细,然后以布袋绞取汁,与前浸酒一同慢火熬成膏,于净磁器内封贮。重汤煮之,每服一匙头,入酥油少许,温酒调下”。这种用酒浸泡熬煎而成的“金髓煎”,大约亦是枸杞酒的一种。

明人在枸杞的吃法上,更是有芽吃芽,无芽吃叶,总之,无论是平时还是饥荒年景,枸杞一族都被人们当作很好的食品。明朱橚《救荒本草》在提到枸杞的救饥作用时就写道:“采叶炸熟,水淘净,油盐调食。作羹食,皆可。子红熟时,亦可食。若渴,煮叶作饮,以代茶饮之。”

明滑浩《野菜谱》也说:“枸杞头,村人呼为甜菜头,春夏采嫩头,熟食。秋采实,即枸杞子。冬采根,即地骨皮。”并附歌道:“枸杞头,生高丘,实为药饵来甘州。二载淮南谷不收,采春采夏还采秋。饥人饱食如珍羞。”

明王世懋《学圃杂疏》更将枸杞芽称之为“草中之美味”:“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枸杞苗、五加芽,草中之美味。”

对于枸杞芽、叶的具体吃法,明代中期人高濂《遵生八笺》有较详的记述:“枸杞子嫩叶及苗头,采取如上食法,可用以煮粥,更妙。四时惟冬食子。”所谓“如上食法”就是要人们参照同书中所记“黄香萱”和“甘菊苗”的食法: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一是用汤焯了凉拌着吃:此种吃法,调制作料是关键,即用醋一大酒钟,入甘草末三分,白糖一钱,麻油半盏,也可加些捣烂的姜末。将枸杞用汤焯过后,拌入调好的作料便可。

二是油炸着吃:即“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炸”,据称“其香美佳甚”。

这些吃法,在清代仍很流行。清顾仲《养小录》曰:“枸杞头,灼拌宜姜汁、酱油、微醋,亦可煮粥。冬食子。”

唐甄撰《潜书》后附清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也称:清初唐甄“僦居吴市,仅三数椽,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

清童岳荐《调鼎集》中也介绍枸杞粥、枸杞茶、、枸杞汁等

古人说,根如狗形的千年枸杞,吃了能成仙,你信吗?

的制法,其中“枸杞膏”的制作即是:“不拘多少,采红熟者,用无灰酒浸,冬六日,夏三日,取出研碎,布袋绞汁,与前浸酒入铫,慢火熬膏,贮磁器内,重汤煮。每服一匙,入酥油少许,温酒调下。”

清高士奇《北墅抱瓮录》甚至说曝干的枸杞可以作为下酒之物:“枸杞高三五尺,丛生,枝条有刺,夏秋间开细花,随结小果,色红味甘,采曝收藏,下酒颇善。”

连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之余,都曾想到用炒枸杞芽换换口味。《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在叙述“柳家的”所说的一段话中,就用了这样的笔墨:“连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来给我。我倒笑起来了,说:‘二位姑娘就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了五百钱的去。这三二十个钱的事,还预备的起。’”

如今,枸杞芽仍是人们制作菜肴的极好食材。但已很少有人用枸杞去做菜了,倒是有很多人喜欢用枸杞泡水喝,或用以泡酒或煲汤。不过,有些地方仍保留有以之做菜的传统,如苏州人就常用油盐炒枸杞,称之为“生煸枸杞”,是江南地区极普通的家常菜。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97044.html

(0)
上一篇 2023-08-01 14:11
下一篇 2023-08-01 14: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