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为气的通道,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气的强弱决定经络通与不通,气又由神来主宰,附气之神为魂,附精之灵为魄。神即是心,心控制气,气显化于形,病由心生,医病于未发之时,即医心,上医治未病。
古代神医葛洪《抱朴子》曰:“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一语道破疾病生死真相:神不守舍,失魂落魄人就病,魂魄全部离体,则气绝身亡。故自古上工守神,医心为本,招魂复魄为主,扶正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018年3月27日,美国科学家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中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人体内一个未知的“新器官”——充满流体的“间质组织”,他们利用最新技术发现了一条“流动流体的高速公路”,即是中医“经络”,人体由120万亿个细胞组成,细胞的病变源自生存环境间质液,经络决定间质液的能量输送。
长期以来,西医否定中医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经络不存在”,真相大白了以后,整个医学就面临著一埸巨大的变革。中医的科学性越来越被证明,中医的优越性开始全面体现,中医必将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成为世界医学的主导。
往古来今,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德懿始祖,中医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懂医的人;为何当代传统文化拯救不了人们的健康,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中医的断层,导致疾病无从医治,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魂,魂魄是中医的灵魂,其治疗的方法犹如树的病,只着力于树的枝叶,不探究其根源,断层之主要原因不外乎:
1. 不了解人体系统结构;
2. 主流医学否认中医“经络”的客观存在;
3. 忽略魂魄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
一、到底什么是人?
当今举世之人都想获得健康摆脱疾病,但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人体,不明白人体生命构成?什么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古圣先贤早有在经典《礼记集解》第608页中告诉我们: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更有明确定论,《黄帝内经》灵枢54节 P240页: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由此可知,人不仅仅是肉眼仪器所能见的皮骨筋肉、毛发指齿、五脏六腑等,还有肉眼仪器所不能见的经络、思想意志、魂魄;
二、重新认识人体的生命结构: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西汉《淮南鸿烈》卷一原道训第47页 :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最直接告诉世人,神者是生命的主宰,所能见的血肉之躯是生命的房子;什么是精气神?
1. 人体生命构成之一:精(形、物质),即肉眼所见之形体,是生命的宅舍;西方医学研究人的肉体由120万亿个细胞组成。多个功能相近的细胞构成一个器官,多个器官构成一个组织,多个组织构成一个系统,9大系统系统构成人的躯体。
随时近代科技的不断更新,量子科学、超弦理论证实灵魂的存在形态,夸克、暗物质、引力波、暗物质等新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让我们在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转变;
2. 人体生命构成之二:气(能量),维持整个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气)能量通过经络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是(气)能量的运行通道,俗话说:“人体经络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寒了生病,热了生疮。”《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清代王三尊《医权初编》:“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当代医学对病的研究到经络再无延续,不明白经络堵塞的真相,风寒湿邪的实质,是因为忽略了人体魂魄是决定生命能量的主宰;
3. 人体生命构成之三:神(信息),是生命的主宰,人体的神由三魂七魄和意识组成,神识是气(能量)的本体,神对生命的主宰是通过气来实现的,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所以能够使其正常运行,就是在生命之神的主宰支配下,由能量之气运作完成的;《黄帝内经.灵枢·天年》54节(240页)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忽略魂魄是传统文化中医断层的根本原因,是中医之魂;近年国内外科学家们通过量子科学、超弦理论、濒临死亡实验、多维空间等研究证实人体灵魂的存在,中国早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千金翼方》、《抱朴子》等详细魂魄记载与人体生命的关系,CCTV报道湖南再生人把灵魂轮回转世推到公众视野,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知道魂魄是决定疾病生死的关键,《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节(53页):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内经讲得神者生,失神者死矣,人体的神由三魂七魄组成,主宰着人的死生病苦,并且每个魂魄都对应掌管着人体不同的功能,有自己具体的形状、位置?
七魄即七轮《左传注疏》云:“附形之灵曰魄······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魄之灵也”。可见魄是婴儿出生后不学即会的先天的本能感觉、反应和动作,如吮乳吸食、啼哭嬉笑、耳听目视、手足运动、消化排泄、心跳呼吸、皮肤感觉等。魄在精神活动中是一种较为低级的精神活动,魄失常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迟缓、反应不灵等。
神不灵,则气不武,身则衰、则腐,乃至亡,这就是人体生病的过程。所以,疾病,是神、气、精生命整体的变化过程。
人体有经络。
《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泥更为丰富而有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
可见当时针灸学已经比较成熟,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宋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了354个腧穴。
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经络的研究经过大量普查,不仅肯定了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的规律,客观指标及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经络实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