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汤熬好后捞不捞骨头是分情况而定的。
高汤是烹调中最常用的调味料,这是味精出现之前为菜品提鲜增香的传统佐料,特别是在我们鲁菜中,讲究“无汤不成菜”。高汤其实只是一个统称,它的分类有很多:比如单独加入鸡肉类的鸡高汤,猪高汤、牛高汤等,还有将鸡、鸭、猪等食材一起熬制的高汤等。总的来说高汤分为:清汤、奶汤和毛汤三种,这三种高汤的作用不同,在熬好后捞不捞骨头也就不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清汤熬好要捞骨头
清汤选用猪肘子、老母鸡、老鸭、龙骨等食材,初加工清理后,放入一定比例的清水中,大火烧开撇去浮沫,然后把火力改到最小,焖煮4小时左右。
时间到了后,先将上层浮油和下层料渣去掉,中间的清汤开始扫汤。选用鸡腿肉和鸡胸肉分别做成红臊和白臊,利用其强大的吸附能力(内含有大量蛋白质,有吸附能力)将汤扫清。两次扫汤后的清汤呈淡茶色,并且鲜香味俱浓。
清汤常用来制作高档菜肴:比如清汤燕菜、清汤海参等。
浓汤熬好要捞骨头
浓汤也称奶汤,从名字也能看出,浓汤汤色浓如奶。它的选料和清汤基本相同,但是为了使浓汤更好的出香出色,一般会把清汤中的用料龙骨换成棒骨,以棒骨中的胶质、油脂在火力的催动下变浓白。
熬制浓汤要比清汤再多一半的时间,小火差不多要熬7-8小时,这时的骨头都已经酥了,然后开最大火力进行催汤,大约在持续半个多小时的搅动下,浓白如奶,这时过滤去除料渣,浓汤即成。
这里的料渣一点鲜香味都没有了,只能丢掉。浓汤常用来制作:浓汤鱼肚、鲍鱼等。
毛汤熬好可以不用捞骨头
毛汤用的料比较随意,在我们厨房也就放入几根棒骨或者加入几个鸡架子,肥肉的边角料等一起入锅,大火烧开一小时后,等汤色略白即可使用。毛汤常用在炖、烧、焖等烹饪技法中,利用它代替清水,给食材增香提味。
毛汤一般在晚餐下班前烧开锅,第二天上班后再次添补清水重新熬白。一副骨头大约使用3-4天,等汤色不再白、味道淡时捞出丢掉,重新下入新骨头。
总的来说:清汤和浓汤都是一次性成型,必须捞出骨头,而毛汤是随取随用,要求不高,所以熬好后不需要捞出来。
熬制高汤的小技巧
1.熬高汤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特别是制作浓汤时,有些小伙伴将骨头熬制12个小时以上,这是有误区的,浓汤在熬制8小时左右时骨头已经碎末,再继续熬会影响汤的爽滑,并且有时熬出的汤有少许酸涩口,这都是骨头长时间熬制的结果。
2.清汤最多熬4个小时,如果继续熬,汤色会发浑,剩余的骨头可以加工成浓汤或者毛汤。
3.在使用鸡、鸭等禽类食材时,最好去掉头和尾以及清理干净内脏,因为这些部位都含有大量腥味。
4.制作清汤要使用猪龙骨不容易浑汤,制作奶汤要使用棒骨,颜色更白,并且棒骨要敲开露出骨髓再使用。
5.浓汤冲汤时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因为时间太久,汤的颜色越来越乌,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即可。
6.有一些要求低成本的酒店,也会用“一锅出三汤”的方法,先出清汤,再大火熬浓汤,剩余的料渣再加水熬成毛汤。
以上就是关于本篇问答的全部回答,希望能给小伙伴有参考作用,一家之言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指正。
喜欢作品记得点个赞,或者转发出去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并顺便关注一下木子小厨,小厨会继续为您分享烹调中的经验和技术干货,感谢观看。
文/木子小厨
高汤是烹饪中常用的一种辅助原料,以往通常是指鸡汤,经过长时间熬煮,其汤水留下,用于烹制其他菜肴时,在烹调过程中代替水,加入到菜肴或汤羹中,目的是为了提鲜,使味道更浓郁。
高汤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辅料之一。高汤的做法很多,有荤有素,主要有鸡高汤、猪高汤、牛高汤、鱼高汤、蔬菜高汤等。
高汤是用老母鸡、鸡骨、鸽子、猪骨、瑶柱、冰糖、白胡椒粒、桂圆肉、生姜等为主要材料熬制成的清汤。其熬制考究、用料丰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菜肴烹调的调料或原料,主要用于烹调上汤菜心、上汤时蔬、鱼翅捞饭、煲仔翅、煲仔饭等菜肴。
做菜时凡需加水的地方换作加高汤,菜肴必定更美味鲜香。俗话说:“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皮不稠,无肚不白。”
鲁菜以鲜脆嫩著称,鲜是第一位的,高汤是鲁菜鲜味的来源。“善用高汤、‘无汤不成菜’”是鲁菜鲜明的特点。鲁菜的高汤分奶汤和清汤两种。奶汤是用老母鸡、老母鸭、鸽子、猪骨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味道醇厚;清汤是在奶汤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清哨”工序加工而成,特点是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1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