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也称为“工夫茶”。
但是,关于”工夫茶“与”功夫茶“的争论由来已久,”工“与”功“音虽同,实意并不同,很多人从”工“与”功“这两个汉字的起源追根溯底,探究孰是孰非。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它们都是正确的。
义芳君认为,其实问题并不复杂,这是个社会学范畴的问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比方说,今天大家称之为”功夫茶“,难不保若干年后又被称之为”工夫茶“。
如同地上本没有路,走着走着便成了路。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原本没有这个名称,叫的人多了,自然而然的就固化成了通常叫法。
根据史料记载,”工夫茶“出现的时间远比”功夫茶“早。在近代语境下,最早”工夫茶“既指品质优秀、做工讲究的茶叶,也指品茶技艺,尤其是在潮汕地区。因而,此时的”工夫茶“是涵盖了”功夫茶“的意思在里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茶人坚定认为,”功夫茶“应作”工夫茶“的缘故。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是跨区域自由流动、交流的天然障碍。近代以来,随着“功夫”这两个字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类比联想,泡茶与品饮皆有如中国功夫需十二分讲究。
因而,到了现代,”工夫茶“则逐步缩小了表征范围,更多用来特指品质优异的红茶,含义更是特指制茶技法或者是茶叶种类,如:”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茶“;而”功夫茶“则更多用来特指泡茶饮茶技艺,这是中国茶道的专有名称之一,如经典的闽南功夫茶八式:白鹤沐浴 (洗杯)、乌龙入宫 (落茶)、悬壶高冲 (冲茶)、春风拂面 (刮沫)、关公巡城 (倒茶)、韩信点兵 (点茶)、鉴尝汤色 (看茶)、品啜甘霖 (喝茶)。
因此,日常饮茶时,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可以这样说,”泡杯工夫茶的功夫茶“,却不能这么说,”泡杯功夫茶的工夫茶“,道理正是如此。
在中国茶当中,关于功夫茶,有两种说法:
一是在潮汕地区发源并流行起来的泡茶方法,叫功夫茶,功夫茶喝的茶以乌龙茶为主;
二是很红茶的一个类别,因为制作工艺的繁琐,而称之为工夫红茶;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
先说功夫茶:
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盛行功夫茶。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饮功夫茶非常的考究,一般每家每户起床就早早的点起风炉,煮上水,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装入乌龙茶冲泡。茶泡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3个小瓷杯上画圆,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当地人称为“关公巡城”),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品尝。
饮茶时即使人再多也是三个杯子,而且也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来回轮流顺序斟,大家会很自觉的按老幼尊卑依次饮茶。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再说工夫茶
“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2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