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季节来了?品茶有什么讲究嘛

。我喝茶,什么都行分不出好坏,只为解渴。答不好,见笑了。 茶是世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都喜欢它,这当然是茶可以提神,消暑,解渴,解毒的原因,更主要是饮茶已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给人清心,愉悦,畅快,柔暖的享受。茶道还成为了生活礼仪,被看成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一般,四川的蒙顶山被认为是我国的“茶祖”,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那里有茶神吴理真的雕像。2000多年来,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茶的种类很多,有按色系分为黑红绿白青的,也有按工艺分为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的。现在把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茅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铁观音奉为名茶。喝茶喝什么都可以,但一般说到要品茶,那大都选上好的名茶。因为喝和品,是不样的。 喝茶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你可以大口喝,也可以牛饮,感到舒畅,解渴就好。这种畅快的愉悦感还不能算是美感。茶只有品,这种心理上,感观上的愉悦感才会上升为精神享受,成为拨弄在心弦上的一丝丝惬意,流淌在血脉中的一串串幽香。 喝茶与品茶的不同,古人就区别的很清楚。《红楼梦》中妙玉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喝茶与品茶的区别,也不难感悟到快感与美感的不同。品茶是细细品啜,在慢慢体味和欣赏中,使自身心性升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品茶不讲求数量,但一定要有质量。喝茶要稍快些,解渴就好,品茶时间要长些,让人有时间慢慢去观,去想,去评,去赞,去感受茶的清悠,茶的芳香,茶的神韵,茶的精华。品不同的茶,真正懂茶而又文化涵养厚阅历深的人,能品出不一样的人生味道。 品茶时,不能杯子一递来 ,端起就喝,首先要静观。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看杯型,看汤色, 在凝视中看茶在沸水的浸泡中(当然是玻璃器皿)慢慢淅出茶色,善品的人这时会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二要联想。想什么,自己由心而去, 随意而思。只要和茶能联想到一起的,那就会在心里感受到美好。古人在品茶时,兴起常常吟诗作画,把所想所思留在笔下。也有的感慨人生,抒发内心情感。三要评价。茶好不好,此茶与彼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色,能用优美的词句把所品之茶描述出来,这时成了一桌品茗人的一件美事。东坡先生对茶的评价,可谓精典。“若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用心中仰慕的佳丽来比喻茶的美,应该说是对茶的绝妙赞赏了,这种品茶的美感也只有东坡自己才体味到了。 品茶是人对审美感受的一个舒适惬意的过程,是对茶这一客观事物的欣赏联想和精神反映,从而让人进入到一个只有自身才能体会的美的境界,品茶是中华文明高洁清雅的体现,会品茶善品茶也是一个人艺术生活的结晶。

喝茶的季节来了?品茶有什么讲究嘛图1

原创 | 义芳君说茶

“五一”节假日,正是乌龙茶采制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回到家乡,闻着空气中若隐若现的茶香,一边试泡着刚采制出来的新茶,一边与邻里乡亲聊聊家常,感受一杯茶里的世故人情。

老家墙角依然是一大块烟熏过的印记,农忙时大家忙着采制茶叶,也没来得及清理,布满了蜘蛛网;茶盘上日积月累的茶锈,正闪现了一层黑光;茶杯有的已缺了一角,有的出现了一丝裂痕,却舍不得扔掉;围坐在一起喝茶的乡邻们脸上都堆满了皱纹,一头银丝在微风中轻拂……

这样的喝茶场景,虽然缺少了品茗论道的仪式感,也没有城市茶空间里的美学布置。但,谁能说这样的品茶不是最接地气、最自然、最富有人情味的呢?

水,是来自屋后深山石缝里蹦哒出来的一眼清泉,属于“拣乳泉石池漫流”的山水;茶,是半成品的“茶索”(闽南语,即已揉捻成型、尚未烘干的茶叶);人是纯朴善良的父辈们……

我想,再讲究的品茶,再精心的布置,再高端的场所……也似乎缺少了这样源乎自然、出乎本心、其乐融融的品茶意境了。

喝茶的季节来了?品茶有什么讲究嘛图2品茶,可以是丰子恺笔下月朗星疏,独坐窗前的月下独饮,是一种自我的写照;也可以是节假日家庭聚会、其乐融融的家长里短。明月清风,鸟叫虫鸣,花开花落,品茶是生活的点缀,亦是生活的本真。

义芳君一直认为,最讲究的品茶应是源于“本心”,发自内心,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感受生活的本真。具体表现,无外乎以下这三点:

其一,茶适口,即适口为珍。喜欢绿茶的清香,未必喜欢乌龙的醇厚;心仪红茶的甜润,未必看上黑茶的绵柔……

其二,人对路,即同道中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话不投机半句多,强扭的瓜终究不甜。

其三,泡得法,即冲泡正确。泡茶是一门技艺,注重讲究茶、水、火、器等诸要素的和谐统一,注意避免“嫩茶熟泡、老茶嫩泡”。

喝茶的季节来了?品茶有什么讲究嘛图3电影《霍元甲》里有个经典片段:

日本武士安野问霍元甲:“这茶却有高低不同和品性之分。”

霍元甲:“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茶品的上下高低,并不是由茶对我们说,倒是由人来决定的。”

您瞧!

真正的武术高手在于“无招胜有招”, 而非具体的一招一式。于茶而言,品茶的讲究,亦不在一范一式,而在于遵从生活的本真。

本文由义芳君原创撰写,每日分享茶文干货。想了解更多茶知识,欢迎私信义芳君。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26926.html

(0)
上一篇 2023-01-05 14:44
下一篇 2023-01-05 14: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