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该说法看似夸张,但实际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蓖麻子就是颗致命的种子,说它是“生化武器”是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一点都不为过,事实也确如此。
曾经随处可见的蓖麻
八十年代以前,每隔段时间,就有小孩子因误食蓖麻种子而中毒的事件层出不穷,尽管大人们已再三叮嘱自家小孩说蓖麻有毒不能食用,但因为蓖麻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难免被不识货的人误食。
蓖麻曾经属于我国的经济作物,因为含油量丰富且耐高温,于是便被用作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润滑油,因此在上个世纪时,因为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需要,农民曾被鼓励用自家田间地头乃至屋檐角落来大量种植种植该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学校还教小孩子怎么种植蓖麻,并布置了大量关于种植蓖麻的实践作业。
得益于该种植浪潮的推动,以及当时缺食用油的缘故,有些人直接去地里采集蓖蔴籽,并去皮,然后炒熟,接着用布包住压炸出油,只要二三斤的量即可替代炸油糕。尽管经验丰富的老农们常常提醒说不许吃,吃了会头晕,严重过敏者可能会直接晕倒,但少吃就没问题。尽管如此,有些人食用少量后,还是觉得头晕得厉害。
而行霜后的顶尖花絮就不同了,此时毒性极强,牛羊狗等畜生吃后,一旦中了毒,便会立马趴在地上,但此时还是有救的,关键在于这些畜生食用蓖麻叶子是多还是少,如果吃得够多,必死无疑;如果吃得少,属于轻微中毒,那么你要尽量想办法让其来回走动,以便加快毒素扩散。
所以有经验的老农平时放牛羊时,都不敢选那些长有蓖蔴的地方放。还有当蓖麻叶子变绿时,毒性最强,千万别长时间在蓖麻地理上放羊。
此外,人们还经常靠种蓖麻来养蚕,相信许多老人年轻时都吃过蓖麻子,感觉很香,因为里面有很多油,有点类似于花生油,但口感要明显比花生油更好,但没人能避免吃了中毒的问题,随即头昏呕吐,严重者会昏几天几夜的也有,主要看毒素含量,不得不说蓖麻这东西实在神鬼莫测。
有些地方叫它大麻籽,植株不能做麻绳,种籽出油率很高,因此才被用作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润滑油。贫穷时期仍有人经常少量食用,用籽仁串成串,可以点燃做油灯。
蓖麻虽含有毒,但还是有些经验老到的采药人说,把蓖麻子捣烂后敷在脸上是可以治面瘫的。但切忌别用手直接剥蓖麻子,如此做法会导致指甲缝里被钻入蓖麻仁,届时会影响大拇指血管和胳膊大臂血管的畅通,严重点会危及生命。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里,几乎各家各户都在种蓖麻。但后来因为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市场对蓖麻的需求急剧下降和误食蓖麻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愿意种植蓖麻的人逐渐变得越来越少。
即便没人愿意种植,但蓖麻本身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就算是没有拔除干净的蓖麻种子,仍旧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以至于现在还可以许多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发现其身影。
蓖麻虽然含油量比较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够好,但因为它全株有毒,尤其是种子里的毒性最强。更要命的是,它体内含有毒蛋白,只有让其处于高温时,才会因会变性而丧失毒性。
关于中蓖麻毒的原理
所谓的蓖麻毒,其实是种具有两条链的植物凝血素:即A链和B链,需要注意的是,A链有毒但B链无毒,但B链会常常与细胞受体结合起来并允许A链通过。说通俗点就是, A链想进入细胞里时,必须以 B链为媒介才行。
但因为A链能使细胞里的核糖体失活,因而使细胞丧失了基本功能,直至死亡。当人体内的大量细胞被 蓖麻毒的 A链破坏后,人体便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特征。
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只是不经意间误食了少量的蓖麻籽,只要救治得当,那么大概率还是可以治愈的。
相反的,如果误食量较大且经过了充分咀嚼,那么结果将大概率会威胁到生命安全,何况目前医学界还没研发出任何专门用来缓解蓖麻毒素的特效药。
当然了,其他植物中也同样含有构成蓖麻毒素的A链和B链 ,就拿小麦来说吧,它本身就含有容易让人中毒的A链,但好在小麦不含B链,使得A链无法进入细胞内部以避免了中毒的可能。
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蓖麻毒素的毒性非常强,只要皮下注射1微克,就能致人死亡,准确的说其毒性是氰化物毒性的1000倍。之所以 蓖麻毒素的 毒性如此之强,主要是因为蓖麻毒素的单条A链能在1分钟内迅速破坏掉人体细胞内的1500个核糖体,但自身不会受到细胞的任何同等作用的反噬,以至于它们常常会肆无忌惮致生物于死亡。
如果只是少量误食而已,蓖麻毒素便会被人体中的肠胃吸收掉一部分并被降解成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也就是说如果非要食用蓖麻毒素,还得需不少于100毫克的毒素才会起到致人于死地的作用。
关于蓖麻毒素来投毒的著名事件
正因为发现了蓖麻毒性如此之强,欧美中东的许多暗杀组织、极端主义分子、情报局等才通常使用该毒素来对付自己要打击的对象。
比如上世纪时,马尔可夫因为对保加利亚当局表示强烈不满而发表了大量批评以及讽刺之词。因为他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已严重诋毁到了当局的执政形象,很快他便遭到了当局的监视和暗杀。
那是个普通的早晨,当时马尔可夫正在等公交车,忽然身边有个拿着雨伞的陌生男人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就用雨伞轻微的碰了碰他,连连道歉后便打着出租车离开了。
起初他并不在意,但当天晚点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腿上莫名多了个红块,而且当天夜里他还发了高烧,后来去医院检查时,也没检查出个结果。
于是为了保险起见,医生便让他拍摄了X光,很快便发现被雨伞碰到的地方竟生出了个怪异的小黑点,当时医生以为是伤口而已,就没太在意,于是只能按照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后来让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他在痛苦了3天后便离世了。
死法虽离奇,但影响力还在,于是当局便决定对其尸体进行解剖,只是解剖后才发现,其身体里的大量器官都已明显呈衰竭状态,毫无疑问他死于急性中毒。此外,法医们还在其腿部发现了一个小钢珠,小钢珠虽小但有镂空。
就容量上看,小钢珠所能容纳的毒药可谓少得让人不敢置信,光靠这点含量的话,就连最毒的氰化物都无法毒死一个人。直至后来时,人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可怕的毒素竟然是蓖麻毒素。
当然除了马尔可夫外,当时还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正义名流们也都遭遇了同样手段的暗杀。更耐人寻味的是,曾经还些人出于对美国的报复,直接将蓖麻纤维制作成“毒信”,随即寄往美国白宫,但因为白宫的保卫非常森严,这些信才未对人造成致命伤害。
相关知识延伸:除了蓖麻外,剧毒植物还有哪些
实际上,自然界中类似于蓖麻的剧毒植物还真不少,它们表面上看似鲜艳夺目又或是平淡无奇,但体内往往“毒如蛇蝎”,不得不让人敬而远之:
1.毒芹和水毒芹
毒芹和水毒芹可谓是自然界中两个大名鼎鼎的“杀手”,它们属于 胡萝卜家族, 其中水毒芹含有的毒芹素能够迅速破坏中枢神经,并间接导致误食者癫痫发作,症状包括丧失意识,以及肌肉剧烈收缩等,直至最终死亡,曾被列为“北美地区毒性最强的植物”。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就与毒名远扬的毒芹有关,其含有的毒素能够迅速让中毒者的呼吸系统陷入瘫痪并致其死亡。
2.鸡母珠
其实鸡母珠的外形与我国的海红豆无异,但因其体内具有鸡母珠毒蛋白而危险无比。只要人体吸入3微克鸡母珠毒蛋白,便会顷刻间毙命,一颗鸡母珠的含毒量则要大于3微克。
比如数年前,英国有家公司因为使用鸡母珠制成手链在全球发售进而引发了广受争议的中毒事件,后来该公司只能被迫从全球召回了所出售的所有鸡母珠手链。
3.毒鹅膏蘑菇
可以说在目前所有已知的毒菇中,毒鹅膏算是最毒的,其中最著名品种,莫过于被称作“毁灭天使”系列的 死亡天使、 鳞柄白鹅膏以及白毒伞,只要进食约30克左右或者半个菌盖,便足以致命。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人类因毒菇中毒而死亡的所有事件中,毒鹅膏蘑菇所占的比例就已超过了半数。归根究底,完全因体内含有毒性物质α-鹅膏蕈碱, α-鹅膏蕈碱又常常对肾脏和肝脏造成致命伤害,而目前尚未发现自然界中存在针对该毒素的解毒剂。
结语
综上所述, 平时遇到蓖麻或其他类似于蓖麻的剧毒植物时,尽量少食用吧,莫天真以为年轻力壮就没事,人的生命经不起一时的疏忽大意或对毒性知识的无知,应该慎之又慎才是。
蓖麻竟然可以成为生化武器,看到这样的问答题目,不免有些震惊,震惊之余也只能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了。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属植物,原产于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印度,现已广布全世界热带地区并栽培于热带至温带各国。我国的蓖麻引自印度,我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原来是栽培蓖麻最多的。中国的蓖麻主要用作油脂作物,蓖麻油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
好好的蓖麻又是怎么和生化武器扯上的关系呢?原来,蓖麻子中含有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这是两种毒性物质。其中的蓖麻毒蛋白7毫克就可以使成人死亡。而产自非洲的蓖麻子只需2粒就可以导致成人死亡,致死儿童仅需1粒。保加利亚记者乔治·马科夫就是被人使用蓖麻毒素作为生化武器暗杀的。1978年,马科夫流亡英国伦敦时,在一次等待公交车时,被人用“雨伞”戳伤小腿。3天后表现为胃肠炎和高烧症状的马科夫不治而死。救治他的医生在其伤处发现了上面有2个小口的极其微小的一个空心金属球。足可以装下0.28立方毫米的毒物,医生据此肯定地判断,如此微量就能致人死亡的毒物可能就是蓖麻毒素,事实也是被验证。马科夫死后,蓖麻毒素被列入潜在生化武器行列。
蓖麻毒素的毒性是眼镜蛇毒素的2——3倍,是氰化物毒性的6000多倍。据说,毒性极强的蓖麻毒素提取比较容易,任何一个刚刚毕业的药剂师都可以成功完成蓖麻毒素的提取工作。这也许就是蓖麻毒素近年来常常被恐怖分子用作生化武器进行暗杀的原因。1991年有4名名为“爱国者委员会”的极端组织成员在美国被捕,1995年一男子在加拿大被捕,都与蓖麻毒素有关。1997年,美国在调查一起枪击案时,也发现过蓖麻毒素。2018年10月2日,在寄给美国白宫的2份邮件中也曾检查出蓖麻毒素,邮件的收件人分别是美国国防部长和海军作战部长。
一次次有关蓖麻毒素事件的出现,让研究恐怖主义的生化专家对恐怖分子运用提纯的蓖麻毒素进行恐怖袭击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担心了。蓖麻本无罪,恐怖害死人!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4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