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1、概述:杜仲科落叶乔木植物杜仲的树皮。以皮厚、粗皮刮净、内表面暗紫色、折断时橡胶丝多者为佳。夏秋季采收,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2、性味归经和功效:甘温,归肾、肝经。有补肝肾强筋骨和安胎作用。用于肾阳不足,为治肝肾不足的要药;用于肝肾亏虚、冲任不固的胎漏、胎动不安、崩漏等。
3、现代研究:杜仲含有杜仲胶、杜仲苷、糖苷、鞣质、黄酮类化合物等。有降压作用,炒杜仲大于生杜仲;有拮抗垂体的收缩子宫的作用(对应杜仲的安胎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
山楂
1、概述: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习称“北山楂”以片大、皮红、肉厚、核少或个匀、色棕褐、质坚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2、处方用名用法:
山楂:以去杂质及脱落的果核,切片生用的山楂。偏重于消食、活血化瘀。
炒山楂:炒黄的山楂片。可减弱酸味,缓和药性,增强消食化积作用。
焦山楂:炒焦的山楂片。偏重于消积止泻痢,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山楂炭又名黑山楂,炒炭的山楂片。偏重于收涩,用于泄痢,痢疾出血。
山楂核:山楂的果核,用于治疝气痛。
3、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效果。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用于泻痢及瘀滞腹痛;临床常以生山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防治。
4、现代研究:北山楂含酒石酸、柠檬酸、山楂酸、黄酮类、内酯、糖类及苷类。所含多种有机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酸的分泌,使肉食易被消化;能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山楂对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山楂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三七
1、概述: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又名参三七、田七,以个大、质坚、体重、皮细、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无裂隙、有菊花心者为佳。主产云南广西,秋季开花前采挖,晒干生用。
2、性味归经及作用效果: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作用。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尤以瘀者为宜;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近年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3、近代研究:三七含三七皂苷、黄酮苷、槲皮素、槲皮苷、氨基酸等。能缩短凝血时间,而有止血作用;有显著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并使全血粘度下降;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律失常;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作为中医医生很高兴能解答您的问题~
那我们就先依次讲解一下这三者分别有什么功效: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而杜仲研成粉,就是杜仲粉,名贵中药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杜仲是中国特有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杜仲成分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究,发现杜仲中含有对人体所必须的苏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以及锌,铜,镁,铁,钙,磷,钾等15种微量元素。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 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利尿清热,广谱抗菌,兴奋中枢神经,提高白血球数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显著功效。
山楂含多种维生素、酒石酸、柠檬酸、山楂酸、苹果酸等,还含有黄酮类、内酯、糖类、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所含的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可治消化不良,可治冠心病,因山楂所含黄酮类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促进胃液分泌和增加胃内酶素等功能。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饮食积滞、胸膈痞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山楂中含有山萜类及黄酮类等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有增强心肌、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功能。
三七粉是植物三七的根茎制品,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别名田七粉,金不换。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又称北人参,南三七。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一直以来,三七都是一味中药材。三七的功用,原来可用“止血、散瘀、定痛”六个字来概括,所以,历来都是以三七作为伤科金疮药,很少作为补品食用。
关于三味药一起冲开水喝的功效与作用:
这三个温药搭配在一起的组合,能够补阳气,行气血,对于虚寒体弱的人是适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血虚明显的话,这个组合还不太合适,应该加点补血的比如当归、龙眼肉等;如果觉得太温燥出现咽喉痛、口干、便秘等,可以加生地黄或玄参;如果兼有气虚,可以加人参、黄芪、党参、山药等;如果是气滞血瘀明显,杜仲的量要减少,山楂可以多点,也可以加点香附、丹参、延胡索等。
老沈有话说:
这三个粉末一起冲服不宜长时间服用,以免出现虚火上炎而耗伤阴液。也可以选择白天服用杜仲山楂三七粉,晚上服用六味地黄丸,这样白天补阳,晚上补阴,也可防止阳气太过。但是如果本身体内有湿热、实热或阴虚的人,不能服用这个组合。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6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