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是武则天亲政的绊脚石,而“青鹅”二字则是裴炎谋和徐敬业造反的证据,武则天拆字的手段堪称高明。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发动扬州叛乱,起兵讨伐武则天,原因是武则天把持朝政,架空唐睿宗李旦。
裴炎趁着这个机会向武则天进言:“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
武则天听后非常生气,这已经不是裴炎第一次让自己还政了,心想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的想法,你身为宰相咋就“抱着葫芦不开瓢”。
此时,御史崔詧就非常的有觉悟,立马就看出了武则天心中的不快,当即就向武则天弹劾了裴炎,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崔詧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当朝宰相,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人截获了裴炎传给徐敬业的密信,但是信中没有叛乱的证据,只写了“青鹅”两个字,群臣都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武则天却用拆字的方法,破解了密信中“青鹅”二字的意思,“青”字拆开是“十二月”,“鹅”字拆开是“我自与”。
如果按照拆解后的意义来说,裴炎的意思是说,他会在十二月在城中作为内应,接应徐敬业,因此裴炎被武则天关进诏狱问审。
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武则天这不是无中生有吗?青字还好理解,鹅字和“我自与”哪里有半毛钱的关系。
其实不然,鹅字是我们现在的写法,“我自与”之说还很不是空穴来风,且看下图。
这是浙江省绍兴的一块鹅池碑,碑上的“鹅池”二字,相传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合写的杰作。
言归正传,裴炎被下狱后,武则天命令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严加审问,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书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会造反。
武则天态度明确,坚定地说裴炎就是有造反的意思,而裴炎也有了必死之心,长叹了一口气,说:“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同年十月,武则天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为裴炎申辩的官员也相继获罪。胡元范被流放至巂州(治今四川西昌),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那么裴炎到底有没有造反的意图呢?这还要从他和武则天配合,废除太子李贤开始说起。
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同年术士明崇俨被刺杀。
说起明崇俨,他不但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对于时政的得失还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长相帅气。
书中记载明崇俨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就凭这一点就深得帝后武则天的喜爱,所以他的遇刺让武则天非常心痛。
所以武则天说什么也要给明崇俨讨个公道,而她的怀疑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太子李贤。
于是,武则天便命裴炎与薛元超、高智周一同到东宫搜查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此被废为庶人。
有一就有二,很快迎来了裴炎和武则天的第二次合作。
袁淳二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重,李显奉命前往洛阳监国,并让裴炎、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处理政务。
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称唐中宗,裴炎受遗命辅政,改任中书令。
谁料,李显和李治犯同一个毛病,不但有点惧内,对内人娘家人也好的没边,不但想让岳父韦玄贞出任侍中,连乳母的儿子也想封为五品官。
裴炎一看李显这是要任人唯亲,于是极力的反对,李显很生气,于是赌气说:“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这句话一下给裴炎惊呆了,心想大唐江山可不能坏在你小子手上,于是便把这件事情告知了武则天。
李显的所作所为本来就不符合武则天的利益,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武则天让裴炎带着羽林军程务挺率军入宫,传达太后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
接下来豫王李旦上位称唐睿宗,可是李旦虽是皇帝,朝政却有武则天一手把持,这让裴炎十分的不爽。
废除唐中宗李显,目的就是不让外戚窃取大唐的江山,武则天的做法和李显似乎没有区别,甚至是比李显更加的露骨。
特别是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其先祖为王,裴炎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毫不留情地对武则天说:“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了吕氏败亡的教训了吗”?
不过,裴炎认为应该防微杜渐,武则天虽然心中不快,可也没有办法,于是两人的第一次对抗,以武则天失败告终。
没过多久,武承嗣又给武则天出了个歪主意,他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询问宰相们的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坚决反对。
武则天更加的愤怒,不过还是没有办法,再次以失败告终。为了拉拢裴炎,还特地给他提升了爵位,从河东县男升至河东县侯。
不过,裴炎是软硬不吃,在稳固大唐皇室正统这件事上,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裴炎想了个釜底抽薪之计。
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时,直接以武力将她劫持,逼她还政给唐睿宗,可怜的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大雨绵绵。
武则天取消了出游的计划,因此,裴炎所有的谋划也只能“胎死腹中”。
恰逢徐敬业意图谋反,他深知裴炎对武则天窃取李唐江山一事早就不满,于是便产生了拉拢裴炎做内应的念头。
为了让裴炎就范,徐敬业找到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流传,暗指裴炎将成为皇帝。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在这里,骆宾王用的也是拆字法,两个火合起来是个炎字,而非和衣上下组合则是裴。可见徐敬业的将军计之毒,骆宾王文采之高。
也难怪武则天收到信后,能够及时地发现其中的奥妙,至于裴炎到底冤不冤武则天后来给出了答案。
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武则天。
武则天话里的意思很明确,她是在警告朝中不安分的大臣,你们是倔强,但是还能倔强过裴炎?裴炎怎么样?对我不利照杀不误。
而裴炎虽然忠于李唐江山,但是作为辅政大臣并不合格,因为唐中宗李显一句赌气的话,便和武则天联手将他皇帝之位废除,可以说太过武断和儿戏。
最终,落得个谋反的名号,身首异处不说,抄家更是连累了妻儿老小,何其悲惨。
景云年间,裴炎虽得以平反,并谥号为忠。可是依然掩盖不住他和武则天博弈中一败涂地的事实。
总结:裴炎和武则天的合作可以说是与虎谋皮,严重地低估了武则天的野心和手段,他的结局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7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