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必须先辨清什么体质

中医治病为什么要辩体质?

HJ2022/02/11

解答:通过体质辩识,可以看清当前的健康状态。

有幸学过王琦教授九种体质理论并在小范围内实践。心得:①基础体质相对固定;②随生活方式、心理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半年左右可观察到偏颇体质的沉浮;③“好的体质”只有平和质1种;其他“不好的体质”统称偏颇体质,共有8种。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其背后原因是五脏系统的偏差。在专业微信公众号上可以自测。④偏颇体质者,凡单项分值≥80分,或两项分值≥60分,或三项分值≥40分,虽然不适的感觉可能不明显,但很可能已经进入“疾病状态”了,请立即去看医生!!

因为要根据体质、病情、病况,具体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之一。

辨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就拿最易区分的性别,在男科治疗与女科治疗上就大有区别,在中医学的认识里: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在治疗方式上肯定大有区别。

再者,辨是治的前提,通过辨证体质,辨证病因、辨证正邪,为【治】做指路明灯,做个比喻:

疾病的病灶如一团火,在你身体里作祟

辨证的过程是在找这团火的过程,是在肾脏或是心脏?是在胃部还是肺部?火大还是火小?

通过问诊、舌诊、脉诊等等辨证手段后,假设确定了:病在胃部,火势不大,小水冲洗即灭。

再稍用不太寒凉的药物(就仿佛水)去灭火即可,要是没有辨证,没有探明火源,只知道是火,不知大小,胡乱用药,就会矫枉过正;本身是祛火的,结果把人的正气给祛除了,就虚了,也是不恰当的。

这样说应该能理解为什么要辨体质了吧?辨为治的前提,而且提前“辨”一定不能忘记“证”,辨证辨证,二者是紧密关联的,是要通过“辨”获得病症的“证”。

像我们常说的八纲辨证,指的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八种。

在临床上我们也常会用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还有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诸多方式,用以协助我们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和处理疾病。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第4期上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20余年来,该标准进入推广应用过程。在中医治未病、亚健康调整方面,大派用场。

考察后不难发现,该标准的建立:(1)未能执行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原则和方法;(2)体质分类特征交叉重叠,界限不清;(3)单一体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较差;(4)九体质中的特禀质,压根不具有中医辨识的属性;(5)体质分类特征与疾病状态下辨证关系混淆不清,亦即未病状态下的体质如何转化为疾病状态下的证?九体质中除外平和质,其他八种偏颇质如何转化为临床上数百种证?体质与证是演化关系还是重叠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没有搞清楚。故而认定,该标准漏洞甚多,极不严密,作为标准推广应用的条件尚不具备。

具体问题,请见我和我的博士生郑曙琴2015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六期上的质疑文章“《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质疑”。

中医传统是四诊八纲,辨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实际上是分辨疾病的病机病证所在,不是单纯的辨体质。

把人分体质,啥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平人,痰湿体质等等,应该是这些年的事情呀,似乎不是中医的传统。因为这种体质,可能是阶段性的表现,而不是病人内在的体质。

虽然,对于现在的人和现在的思维训练而言,把人分体质,可能有治疗识别疾病上的简化,关键是容易入门掌握,可以对号入座吧。

当然,看到一个人,一个病,如果有一个条条框框可以划分、归类,诊断和用药,能够获得一个参考点。

某个角度,和现在书本上的那种鸡汤差不多,有人帮你归纳、总结,学起来就省劲了。只不过,如果把这个当圭臬,恐怕不是很利于提高医学水平吧。

学习过程,始终是有“入门易,上手快,深入难”和“入门难,上手难,明白之后很快深入有后劲”两种模式。

把人按体质划分,应该是前者的方式。

当入门的拐杖应该是可以的。

个人理解,不喜勿喷。

但如果想问的是疾病期间相对恒定的身体表现,通过辩识这种体质(病机病证所在),倒是有利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治疗一段时间,这种疾病体质会缓解,会改变,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再来确定身体的变化,从而换方子,或者确定已经达到效果,停止治疗。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85394.html

(0)
上一篇 2023-06-26 13:53
下一篇 2023-06-26 13: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