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

所谓“洋火”,其实指的就是火柴,乃是鸦片战争之后从西方传入清朝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是从外国进口的东西,故而在前面加了一个“洋”字。那么,在“洋火”传入清朝之前,古人们又是如何取火的呢?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便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原始火柴,可惜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1

钻木取火:远古时期到唐朝

钻木取火,其实就是用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从而靠摩擦取火。钻木取火的发明目前尚不得知,目前广为流传的则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2

相传在远古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一位升任见到鸟啄燧木出现火花,便认为木中含火,于是折下燧木枝进行试验,由此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式,之后他将这种方法交给了其他人类,从此人们便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巧,开始制作熟食、以火取暖,使得人类的生存能力大为提升,而人们则将圣人称为燧人氏,并奉其为“三皇之首”。

到周朝时期,钻木取火的方式已经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生火的主要方式。由于古人较为迷信,认为火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因此取火的木头应该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这样才算是遵循天理,因此《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木,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3

杜甫在《清明诗》中曾写道“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由此可见一直到唐朝时期,钻木取火仍然是民间百姓生火的主要方式。甚至在上世纪的农村,仍然有人在生火是采用钻木取火的方式。

击石取火:魏晋时期到清朝

这种方式可能是受到了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现象的启发,即用小刀等铁器,通过敲击石头产生火花,然后使火花落到引燃物上。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而通过击石生起的火,古人将其形象的称之为“石火”。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4

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的潘岳便有诗曰“’烦如敲石火”,可见这种方式在魏晋时期便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勰在《新论·惜时》中,则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代时,击石取火的方式已经广为流传,柳宗元便有诗曰“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也有诗曰“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人取火之时,用铁片和石头相撞,下面放着用艾或纸加硝水制成的“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也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将硫磺涂抹在一端,遇火即燃)进行引火。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5

△火镰

到了清朝时期,在火柴还没有出现之前,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出现了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便携式取火工具了。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

阳光取火:因取火材料太过贵重而没能广泛流传

《周礼》有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秋官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夫燧则是一种取火用具,即用金属制成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可见,从周代开始,人们便已经掌握了利用阳光取火的方法。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6

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则有一段更为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利用凹面镜来聚集阳光,从而通过聚集热量取火,这其实非常类似于现代的太阳灶。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7

△这其实与太阳灶的原理一样

不过,这种取火方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由于取火工具都是金属和铜镜之类的贵重器物,普通百姓条件极为有限,因而并没有广为流传。

早期的火柴: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但并未广为流传

我国最早的火柴其实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资治通鉴》有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这里的“烛”其实就是早期最为原始的火柴。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8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明末清初的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也有类似记载。

当时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9

北宋陶谷在《清异录》则记载,“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是说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木制的小棒,一头涂着硫磺之类的易燃物,是不是很像火柴。

不过,这种原始的火柴虽然出现较早,但由于硫磺易燃且有毒,制作起来比较危险,再加上难以储存,因此并未得到广泛流传。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人们就拥有了火,而火和帮助人们烤熟食物、驱赶野兽和取暖。但是火不可能一直燃烧着,那远古时期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呢?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10

首先古人的聚居区一般都是山洞,而山洞中都有一个专门的取火点,每天火的燃烧都在那个专门的地点。这个时候就要派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着火苗不让火苗熄灭,因为老人的腿脚不便不能参与劳动,所以这个看火的工作很适合老人,只要定时往炭火当中投放木料即可,这样火苗就会长久的保留下来。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取火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取火方式莫过于火石与火镰。火石与火镰相互碰撞就能够产生大量的火星,在用易燃的物品进行引火,就可以满足用火的需求。这种取火的方法在中国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于在五六十年代陕北农村这种取火方式还相当盛行。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11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洋工业产品传入了中国,这其中就包括了洋火 。一划拉就可以产生火苗的东西固然稀奇,但是当时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贫穷,能够买得起洋火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1879年,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在广东佛山建立,取名为巧明火柴厂,而随后的民族工业振兴运动开始支持人们办厂,火柴因为原理简单广受当时企业家的青睐,到了1900年,中国大陆一共有29家火柴厂,虽然数量还非常少 ,但却是民族工业的一次伟大尝试。

鸦片战争后怎么取火图12

抗日战争期间,小小的火柴盒成为抗日的宣传册,而很多火柴厂的名字就叫光复、爱国、中兴……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01747.html

(0)
上一篇 2023-08-16 14:05
下一篇 2023-08-16 14: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