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夏圭赵伯驹古代名画欣赏

《画人传》~第127篇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赵伯驹(约1120年—约1182年),字千里,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赵伯驹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即宋太祖赵匡胤—赵德芳–赵惟宪—赵从郁—赵世将—赵令穰。赵令穰是赵伯驹的祖父,赵令穰有子六人,长子赵子并、次子赵子奇、三子赵子章、四子赵子崛、五子赵子竢、六子赵子靖,至于赵伯驹是其中那一子的后人,无从得知。另外,各家画录中说赵伯骕是他的弟弟,曾读到一硕士论文,旁征博引,考证赵伯骕是赵伯驹的弟弟,他没有去考赵伯骕的先祖,就乱下了结论。赵伯骕的先祖赵匡胤-赵德昭-赵惟忠-赵从谨-赵世恬-赵令晙-赵子笈,赵伯驹、赵伯骕同六世祖,五世祖时各生一枝了。至于还有说赵令穰是赵伯驹、赵伯骕的父亲,更是无稽之谈。其实,为文稍微认真一点,查一点资料就不会如此了。

宋徽宗政和元年,马植从辽国归来,献联金抗辽之计。此计深受宋徽宗赏识,于是,订下联金灭辽国策。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金人趁胜入宋。金人围困国都开封。宋徽宗得闻军情,惊恐地拉住蔡京长子、领枢密院事蔡攸的手说:“金军真的敢如此长驱直入?”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金人完颜宗翰部再次南下攻破汴京,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南宋徐梦莘在《三朝北盟汇编》卷七七“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乙卯”条有详尽的记载:“又要御前后苑作、文思院上下界、明堂所、修内司、军器监工匠、广固塔材兵三千余人。做腰带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百余家,其他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靖康之变,赵伯驹还小,因为乱中,宗室的待遇发生了变化,他们本来由宗正寺管理,宗正寺的职权还是比较广的。南宋时南宋皇帝偏安一隅,而且经历过靖康之耻以后,北宋皇室被屠戮殆尽,所以在赵构建立南宋政权以后,宗正寺的规模也有所缩小,宗室人数从1万人以上,变得更为式零,已经与以前大不同了。

宋朝宗正寺是九寺当中规模最小的一个。宗室的吃喝拉撒都是由宗正寺负责。宗室最兴旺时,显得宗正寺势单力薄,难以应对。又出现了大宗正司制度,职能上和宗正寺有很大的重叠。

宋神宗变法期间,划定了宗正寺和大总正司的界限,规定宗正寺就是一个分管皇室成员的机构。大宗正寺则负责皇室成员财产的分配以及土地的买卖。为此宋神宗规定:“近制,皇族非袒免已下更不赐名授官,只令应举。”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宗正寺逐渐衰退。南宋规定:“同宗室三代生亡年月日时、官爵及叔伯弟姪儿孙等,并宗女出嫁,夫系何官位、姓名,宗妇系何人家女,逐一开具保明报寺。”宗正寺制度在南宋,经历过多次废置。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赵伯驹南渡后,其家庭失去了皇室的庇护,生活极其不易,他家流寓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已经失去了汴京时的风光。稍长,赵伯驹以画扇为生,自谋糊口。偶然,他的画被宋高宗赵构得见,赵构非常赏识他并予召见,才知道是自己的宗亲,叙起来虽为赵匡胤一派,也是自己的族侄,宋高宗故对他极其爱重,曾命他画集英殿屏风,赏赐很厚。宋高宗赵构在《题赵伯驹团扇月宫图册》中赞道:

清凉境界火云藏,

但觉仙家日更长。

千岁寿松谁宴坐,

星君午夜吐光芒。

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初春,赵伯驹在余杭径山寺画罗汉像,在余杭的径山寺住了半年多,成了寺里和尚与帮工们最尊敬的先生。赵伯驹喜欢饮茶,与来自桐庐魏丰村约四十多岁的厨师结下了友情。厨师心地善良,生性憨厚,做事勤恳,从不与人计较长短得失,烧得一手素食,也善“点茶”。但凡寺里来了贵客,都叫他“点茶”伺候。赵伯驹在京城临安、皇城内外认识很多点茶师,唯独对这位师傅的点茶手艺赞赏有加。厨师时常为他特意单独点茶,二人对饮,相得甚乐。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王国维在《茶汤遣客之俗》中说:“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宋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为一般常礼。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点茶法是先从或方或圆的茶饼上取下所需的一块,放在碾药用的船形碾槽里碾碎,用筛子筛去杂质,再将茶粉末放在滤巾中,取水冲淋,使尽去杂质,然后将滤净的茶粉末放在壶中加水煮,同时根据节令添加佐料,包括盐。煮沸的茶水,表面会不断泛起一层水泡。瓶煎水,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赵伯驹对茶很有研究,有一次,厨师从家乡桐庐带来一些新摘新炒的土茶,请他尝新,赵伯驹言道:“名贵的不一定就好,土货也未必就差。茶重在适口、对脾,沁人。”厨师揭开盖,便有一股清香徐徐飘出,令人神清气爽,赵伯驹不由赞道:“好茶!”打开纸包,赵伯驹赏其叶片,片片扁平如折纸,新翠之色欲滴,芬香逼人,与从茶饼上扒下来的茶块不同,不是烘制的茶饼,而是新茶嫩芽,仅是用锅炒了一下。厨师取出新茶,用沸水冲泡,与点茶又是不同。

赵伯驹看惯了“点茶”,对这种泡法颇为新奇,沸水对准碗中茶叶冲了下去,只见扁平的茶叶霎时在水中翻滚打旋,随即片片舒展,如翠叶悬空直立于水中,展显出嫩绿的本色,一股清香也如遥山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待水稍温后,赵伯驹取用,才啜一口,回味无穷,幽香直冲脑门,似醍醐灌顶,拨开十千魔障,不由欢喜地道:“大妙大妙!”连问这茶何名?厨师说:“乡人土茶,至今无名。要不请先生给它取个好名字,也好让此茶借先生得以流传。”赵伯驹说:“待我想想。”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几天后,赵伯驹和厨师一起去产茶地桐庐天尊山茶园,寻茶访问茶农,买了些新茶,然后雇船直下临安。正逢端午节,宋高宗令族侄赵伯驹他们入宫觐见。那天,赵伯驹奉召入宫,到后宫澄碧堂观赏石榴花,宋高宗问他在径山寺有何听闻,赵伯驹就将此土茶献上,将自己的品尝经验与评品一一禀报。高宗听罢大喜,当即令翰林司药童取水煮茶,分赐在座诸人。赵伯驹见龙颜大悦,又说起山民为茶求赐佳名一事。高宗笑道:“此种新茶炒制简便而香味清纯,形色亦妙,虽是山民自用,较之茶饼烘制之繁,烹煮之烦,不知省却多少心力!而人心趋简厌烦,喜真拒饰,谁知不为后世茶事正宗?故可令诸学士为其撰一佳名来呈”。后来集众之议,取名为“天尊御茶”,成为南宋宫廷的御用之茶。而这种用沸水泡茶,即饮、不加它物的饮茶法,到了元代大为广行,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赵伯驹为南宋著名画家,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清丽秀雅,“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青绿山水,颇有书卷气。他的笔法纤细,犹如牛毛,极细丽巧整的风致,对楼台界画亦尽工间之极,高宗称其画有董源、王诜气格。黄公望有诗赞赵伯驹:

露湿庭松偃盖青,

一声野鹤隔疏棂。

仙翁来往无拘束,

闲向琳宫读道经。

赵伯驹对南宋画院的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作品有《风云期会图》、《春山图》、《阿阁图》、《后赤壁图》、《文会图》、《鸟雀图》等。流传到现在的有《汉宫图》、《阿阁图》、《万松金阙图》、《江山秋色图》、《汉太祖入关图》等。元人吴镇在题赵伯驹画中说:

璚馆芙蓉罨画山,

天香缥缈碧云间。

鹤巢松顶藤花落,

一任山人指顾闲。

卢秀辉有《赞赵伯驹》一首,诗曰:

一隔长江水,

宗室何泠泠。

坠为画师苦,

云山寻诗馨。

笔下风入骨,

诗中云已醒。

来往无拘束,

琴歌上飞翎。

赵伯驹宗室画师,将沸水泡茶即饮之法,变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02164.html

(0)
上一篇 2023-08-18 09:39
下一篇 2023-08-18 09: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