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

作为我国的官方节日之一,中秋节有着相当悠长的历史,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文明,其重要性无可厚非。而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节日,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之中,也形成了不少传统习俗,其中自然少不了吃,而吃的一个习俗——就是月饼了。在今天,也就是中秋节,我们就来好好唠唠中秋的精髓之一月饼。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1

在了解月饼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溯下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节初步形成于唐,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祭月赏月风俗,不过在当时庆祝的主流一般都是帝皇、官员,又或者文人墨客,总之都是来自政、文两界的,少有市民阶层(政界祭月为主,文而坛以赏月为主)。但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由少数转为大众,只会是时间问题。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得以逐渐扩大,在这时中秋节开始官方化,各种习俗开始趋于完善,成为一个带有庆祝性质的节日。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水调歌头》中,苏轼把中秋节描述的非常的“浪漫”,给人一种对宋中秋景象无比向往的感觉,可见宋代人对中秋节的理解已经相当全面深入了。而在明清之时,随着世俗化的继续深入,中秋节已然是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应该具备包容的一切,风俗、习惯都已经是有了较为完美的框架。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2

而在简单的疏通了一下中秋历史,我们再来回归本文主题。本文要说的月饼其实是在宋这个时候才开始拥有了一个正式名称的。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中秋在唐已初步形成,而庆祝一般会以食物为载体,那在唐难道真无月饼吗?我的解答是:有!但那时只是没有一个统一正式的名称而已,它在唐甚至更早之前就有,只不过是一些其他的名称,比如圆饼、胡饼、小饼、月团什么的。而在如今现存史料,南宋的《梦梁录》中是发现最早有关“月饼”这个名词记载的,以至于我们如今说其在宋才有一个正式名称。

宋代

在有宋一代,月饼已以甜馅为主,即甜月饼,而这也是有时代因素的。宋之时,正处于手工业制糖高速发展时期,当时白糖、蔗糖、冰糖等糖类都已经有了可靠的土法制取方式,也就是技术这就为甜月饼的广泛性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慢慢的这就形成了一类大众口味。宋代诗人苏轼就喜欢吃月饼,曾在自己的诗《留别廉守》中提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个饴自然就是甜的意思了。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3

在宋代,其实月饼形状也并不是圆的,而是以菱花形状之类的为主。不过月饼虽然不是圆的,但关于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之意在宋开始已经有了这种意味,比如在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很好的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想团圆的迫切愿望。

除此之外,宋代月饼还有一个特色,据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记载,月饼有蒸食这一章,月饼多数都是以蒸制为主。这记载真实性还是很可靠的,毕竟是研究南宋市民阶层的重要史料参考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4

元代

元朝是一个地域非常辽阔的大帝国,它是由多民族结构所组成的。而随着时间推移,汉文化逐渐融入了多民族元素。而月饼借着这样的机会,再次得到了一个很大改进,并开始了大规模普及。

元代的月饼对于宋代月饼,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在制作方式上——即由原本的蒸制改为了炙烤,这可能是因为游牧民族喜爱吃炙烤之食的缘故,而在文化交融之时烤烙得以流传,之后被人用在了这个月饼之上。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5

其实在提到元代之时,我们有不些人认为它是时代的倒退,但它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进步意义,比如这个月饼的革新。其实月饼的这个改进,可以说是月饼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新,因为这个方式是我们现在都还在使用的一个传统制作方式。

明代

接着我们再来聊明代,经过宋元两代变迁,明代月饼已经是相当的普及了,几乎是人们中秋节必备食物。在记载明代风俗民情的《宛署杂记》中提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足以见当时月饼在全国的普及程度。

而在有明一代,月饼如此普及,加上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改变则是月饼慢慢有了灵魂,有了内涵,明代月饼内涵十分丰富,这在它的外形有突出表现。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6

一、首先就是总体是圆状,在明代有句话传播甚广,即“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可见月饼这时候的月饼已经是圆的了,而它所代表的内涵也开始有了团圆意味。其实这在很多史料中有所表明,比如明代很多文献记载都有一句: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二、看完总体,我们在来看月饼上的细节,此时的月饼除了团圆内涵,其实还有祈福内涵。其实如果细心一点,我们不难会发现月饼上有一细节——那就是花纹,很多刻画着不同类型花纹,有嫦娥奔月,有安康,有送子等等,这些都是带有祈福意味。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中秋本来就有祭祀色彩,祭祀大多不就是为了求福嘛。而其实除了这些祈福因素的,当然还会有其他比较美学的花纹,这更多是出自商贩之手,毕竟美观一点的月饼会更加有市场一些。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7

清代

到了有清一朝,月虽然天下落到了满清的手中,但是人们对月饼的热度并没有降低,就连历代清朝皇帝都经常吃月饼,月饼依旧是皇宫中必不可少的贡品,月饼在这时可以说是完全成熟化了。

那到底成熟化到了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其在清朝的具体表现。

一、首先就是月饼制作走精致路线了。比如食材越来越讲究,从内在的饼馅到外面的表皮,都需要精心挑选;又比如所烤制月饼的火候也会进行精心计算,使得月饼更加香松柔腻;再比如月饼分类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品类月饼都有一些(最为著名的要属京津潮广苏为首的五类系列),让人能够精心挑选属于自己的那一款。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8

二、月饼与玩乐相结合,中秋是庆祝性质,要吃也要玩,所以月饼与玩乐最终结合起来是隶属的必然。清代诞生了不少玩月饼的风俗,比如“卜状元”等赌博性质的放松游戏。

其实清代的中秋节月饼,也是和我们如今较为相似的,毕竟清朝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特别是在一些特征方面,大多数和清朝没有多大变化。

总结

我们如今外表精致,内在丰富的月饼是先民智慧的凝结。没有先民们的经验努力,就没有我们今日之月饼。在这个小小月饼中,承载着太对太多,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进步。

中秋的月饼是圆的,中秋的月亮是圆的,过中秋的人们,心里也希望家族的人都回到家中,团圆团圆说说话,唠唠嗑。

要说中秋节大家都吃的一种食品,月饼当属第一,月饼是男女老少,北至东北,南至海南,家家户户都准备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发展至今,中秋节和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9 话说最初的“五仁”,其实只有“两仁”,它们分别是核桃仁和芝麻仁。从东汉到唐朝之间这近一千年的漫长岁月,是这二位“仁”兄独自挑起了月饼界的大梁。不过这一时期的月饼还只是一个外来的穷孩子,因为是经西域胡人之手传入中原,因此它又有一个屌丝的名字,叫做“胡饼”。据不可靠传闻,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屌丝“胡饼”因为一次意外的庆功宴,来到了玄宗面前(的盘子里),玄宗因为对胡人的文化很感兴趣(他发明了胡旋舞,还特别喜欢用胡人将领),于是对这个小屌丝也格外青睐。当时正值中秋,面对着皎洁的圆月,唐玄宗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月饼。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10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广东部分地方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舞火龙金陵名菜桂花鸭。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和传说)图11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31174.html

(0)
上一篇 2023-01-16 10:42
下一篇 2023-01-16 10: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