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各个朝代不怎么一样,但总的来说,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古代行军打仗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还是差别很大。古人只维持少量的正规军编制(非战时养那么多兵养不起。。除非和曹操一样发明军屯),大部分的战役打起来,都是临时抽调壮丁农夫充军。因为古时候粮食产量低,从军也是能混顿饱饭的方法之一。而吸引人加入军队的关键就是粮食,所以古人打仗最重地盘,地盘就是人口,地盘就是粮食。话又说回来,回到军粮的问题上。古人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古人一般在秋收后发动进攻,那时粮食刚丰收,或者修养数年,粮食富裕再开始砍人。那么粮草就是最关键的,万人的部队,一天人吃马嚼,烧火的锅灶柴火都是大数目,所以往哪个方向用兵,粮草会提前个把月就开始运,这也是古人的军师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对方军事意图的原因之一。那么主要吃什么呢,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能吃上蔬菜和谷物混煮的东西,就算是膳食不错了,国君能吃上肉糜便是奢豪。士兵一般只能吃上小米和一些杂物混煮的粥水,比如豆子,野菜,或者未完全脱壳的谷物,黍米等等,运气好可以加入狩猎的猎物。所以大军打到哪里,就在哪儿挖坑生火煮粥,基本上是几个人围一个灶坑,这也是古代斥候能够根据灶坑计算人马数量的依据之一。而古时候提振士气最好的方法就是打赢后允许洗劫,士兵们会为了吃食而奋勇博命,进城后也会选择洗劫一空。到了秦汉时期,秦用二十等爵制御兵,汉最初也沿袭,就是爵位越高,待遇越好,高爵位可以吃到蔬菜瓜果和肉食,低爵位只能吃到杂粥或者麦饼,秦汉时期军功计算简单粗暴,就是按人头来,所以秦汉时期虎狼士兵,尤其是秦,甚至出现为了人头而互相捅刀子的情况,一切还是为了待遇。等到了三国时期,麦饼和小米粥一般是军队主食,那时候的麦饼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不一样,古时候麦子品种不行,口感那就不用说了,而且烹饪方法也极为粗矿,直接麦粒煮熟,压出来的一种即食干粮,压根没有什么碾成粉,和面发酵再烘烤的过程,就是一个粗糙。不过特殊军队伙食优异,比如虎豹骑,记载是有肉食的,而诸葛亮平南蛮给山地部队吃的是最早发明的馒头军粮,当然和现在的比起来差得远了。三国时期战术战法基本已经到了冷兵器时代成熟的高峰,各种计谋层出不穷,但仔细看,不少大战役最终几乎都是围着后勤军粮来的,官渡之战,武侯伐魏,等等,只要是烧了粮草,几乎就能打赢。魏晋时期到南北朝,这段时期除了开头的稳定,后面就不用说了,那时候的军粮说出来可能有些恐怖,人肉!汉人那时候实力弱小,而且有人口灭绝的巨大危机,五胡乱华时期,异族以汉人为食,光是鲜卑就掳走了数万汉人女子,最后吃的只剩8000,至于汉人军队吃什么,那时候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在农业荒废,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军粮估计也就杂粮糊糊之类的粗糙吃食。隋唐时期,中原实力逐渐强盛,军队的伙食有的很大提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面饼(真正意义上面粉烙出来的,比刚才那个麦饼强多了),薄皮馄饨,以及其他的食物种类,脱水后,易保存,可携带十数日,大军即便短期得不到补给,依靠这种即食干粮也能支撑月余,如果不是战时,种类会更丰富,那个时期各种不一样的作物从西域而来,部队还能有些调味品,盐,糖,胡椒,橘皮,等等,而且还有肉食,甚至有酒,古人因为粮食不够的问题,是不可以擅自用粮食酿酒的,而隋唐可以为部队提供酒水,整体档次上升了一个台阶。宋朝要单独拉出来说,宋朝不缺钱,士兵待遇是真不差,而且宋朝时期,农业中心转到了江南地区,稻和麦都有稳定产量,士兵们也吃到了和现在成品差不多的面饼馒头等等,因为终于开始大规模普及碾压小麦获取面粉技术,也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士兵的军粮终于不再是那种粗糙的只为填饱的状态了,也终于有了点军粮的意思。不过宋朝打仗实在是丑陋。。。。宋朝之后是元朝,马背民族很早就发明了一种食物,就是风干肉,这个甚至能追溯到游牧民族的起源。但是成吉思汗把它作为军粮普及,另外还发明混合奶粉,就是牛奶粉和羊奶粉混合的干粉,耐保存,打仗不方便,直接奶粉在水壶里冲冲,一口闷了就去砍人,有时间就支个锅,肉加点水炖一炖,就着奶粉就下去了,这也是蒙古军队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明清时期,军粮基本都是标准化的,而且出现了一个传奇,那就是炒面,对,就是英勇的抗美援朝战士们吃的那个炒面!就是面炒熟了保存,时间紧迫那直接就水吞了,有时间就直接掺水煮汤,还可以加点别的蔬菜谷物啥的,当然明清时期军粮种类丰富,好的部队连肉食,鱼类,蔬菜各种给养都能看得到。最后感慨一句,中国的历史,有人说是战争史,其实是饥饿史,中国人真正意义上吃饱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1997年,人均粮食才达到400公斤,2020年我们才实现粮食自给98%,并不是说不够吃,而是说我们这才算完全摘掉了饥饿的帽子。所以,珍惜粮食,自你我做起[祈祷][祈祷]
古代所使用的军粮,多半是用面粉、小麦、稻米等,做成保存期较长的硬面、干饼等等。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汉魏时期,稻米、小麦等加入军粮队伍。东吴孙权曾以稻米为军粮,蜀汉诸葛亮则用小麦等为军粮。甚至还传说,诸葛亮在南征时,因杀人过多,导致怨气冲天,于是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状,代替真的人头献祭,又被后世称为馒头,以后渐渐成为军粮。据说“锅盔”也是诸葛亮发明的,也是为了用作军粮,方便携带及食用。
唐宋年间,像是烧饼、麻饼、杂面饼之类,也都是重要的军粮,还有明代戚继光部队,所发明的“光饼”,其实就是当时的野战食品。
而像是古代北方游牧部族的军粮,主要是以风干肉为主,这种军粮耐贮存、热量高,不过对于中原农耕民族,没有条件大量使用,一般是犒赏三军时,才会有酒喝有肉吃,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这里说的八百里,指的就是牛,又泛指酒肉。
对于比较珍贵的肉类、鱼类,古人一般是用盐腌渍起来,便于行军携带。明朝以后,随着玉米、番薯之类作物的推广种植,也逐渐进入军粮的行列。另外,“汤泡饭”也是明代的一大发明。不过古时候战乱频发,于兵荒马乱之际,军中缺粮经常发生,像是草根、树皮、野菜,杀战马、吃蛇鼠、各种昆虫等,饿急了都是难得的美味。
最恐怖的是人肉军粮,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雎阳被困,城中鼠虫皆尽,张巡杀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杀仆奴以充军粮,最后吃光城中老弱妇孺,战前城中户口四万,至城破仅余活人四百;隋末乱世,食人魔王朱粲,曾大量使用人肉作军粮;唐末黄巢义军围困陈州,军粮断绝,令建舂磨寨,以巨碓将活人辗碎,以人肉充作军粮,齐军日食死尸三千,此事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3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