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草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查询

草不黄004:麻子菌“痨癫”,蒙汗药“麻翻”(二)

“麻”是个常用字,也是个麻烦字。说它麻烦,就连“麻烦”本身也不知道是啷个来的。《辞海》(2009)麻(1)的5个义项,基本跟植物麻和芝麻相关;麻(2)的5个义项,前三个是:

(1)面部痘斑,如面麻,麻子,引申指物体表面不平滑;

(2)麻木,感觉不灵;

(3)喻纷乱,见“麻沸”。

而麻(2)义项的归属,却“各自为阵”:《现代汉语大词典》同《辞海》“麻(2)”,即不归入“植物”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却归入“麻(1)”,即归入植物麻下。归属不定的原因,可能与没弄清“麻”这些义项的来源“理据”有关。至于说到方言中,如川渝方言,“麻”的意思就更多了,除《辞海》上述义项外,大约还有:

(4)喝醉;麻醉。吃麻了、喝眠了、麻木归入。

(5)不清晰。麻麻亮、眼睛麻杂、麻查、麻麻杂杂归入

(6)稠密。密密麻麻、麻起一片归入。

(7)欺骗。麻豁皮、麻广广、吃(捉)麻麻鱼归入。

(8)小。麻麻儿(小孩)、麻麻雨、毛毛雨归入。

(9)大。麻起胆子

(10)肉麻。麻起鸡痱子

(11)麻烦。

(12)麻zuá。批评、修理。北京话恫吓、吓唬的“麻”归入。

(13)麻屄、麻雀。

(3)-(5)意思相近,为便于叙述,所以另立义项。“闹麻麻”可以归入(3)。

至于抹布的“抹”、抹喉的“抹”(先前作“昩”,割也)则是另外一回事。

植物麻,后作“蔴”以示与“麻烦、麻沸”等相区别。植物麻又分为“未治谓之枲(xǐ),治之谓之麻”。“治”,指将麻的纤维(麻皮)上的青皮刮去,然后漂洗、捶打、晾晒。治后的麻可以“绩”成丝线,织成麻衣、帐子(川渝口语叫“绩麻”)。麻衣、麻线、麻丝,在古代除用于制衣服、帐子外,主要用于丧事,而今农村办丧事,三代以内直系血亲还得在衣服上挂几根麻线以示寄托哀思。麻茎(麻杆),经浸泡、晾晒后,可做照明用。川渝农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可以见到麻布衣服、帐子,用麻杆照明。

麻的种类较多,有“大麻、苎麻、苘(qíng)麻、亚麻”等;川渝多为苘麻,也叫“青麻”。青麻的根块,叫“麻角儿”,饥荒年份可以充饥。

试问,植物麻为什么有“麻醉”之类的意思呢?有人说:麻,古代专指大麻。大麻(学名Cannabis sativa),又名线麻、白麻(注意与“青麻”的区别);中国古称汉麻、火麻、枲、苴,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有效化学成份为四氢大麻酚(简称THC),THC在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也就是“致幻作用”。人类吸食大麻的历史长达千余年,生长地区包括在亚洲的吉尔吉斯坦、阿富汗,中国部分地区、印度和尼泊尔,以及欧洲的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地。既然大麻有“致幻作用”,所以叫“麻”,也就是而今“麻醉”之麻的源头了。但是,这个在诗经时代就出现的字(《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请注意“绩麻”至今还活在川渝农村老百姓口语中。又《王风·丘中有麻》),恕我孤陋寡闻,却没见我们的古人有吸食大麻的记载。但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卷三“麻蕡”条有“主五劳七伤,下利,多食令人狂走”的记载,说明汉代人已经知道大麻有麻醉作用。陈寿《后汉书·华佗传》“方术”里边提到华佗开刀前叫人饮用“麻沸散”,“麻”似乎就有而今麻醉之麻的意思;虽然华佗是否有其人,引起了争论,但不影响麻的麻醉、麻木义产生的时段。

麻木跟麻醉感觉类似。“麻”单独用,有人说始于唐代。《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谷麻麦”唐王冰注:“麻,木。”但另一处“其谷木麦”,王冰注:“麻,木谷。”其实这两处是一个意思,根本不是今天的“麻木”,而是指“木麦”,也叫桑菌、桑上寄生、桑檽、桑上木耳、桑鸡等,就是今天说的“桑寄生”。银耳科银耳属,能凉血止血、活血散结。主治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等。说出现在唐代,是误读了王冰注文。它独用大概始见于明代。

那三四个村汉看了,手颤脚麻,那里敢上来。(《水浒传》第三十二回)

大圣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西游记》第四回)

《水浒》、《西游记》作者而今还有异议,但它们都出现在明代,是无疑问的。作为“麻醉、麻木”义词素的“麻”,却很早就出现了。髍(莫婆切),《说文˙骨部》:“㾫病也。”《集韵˙戈韵 》:“谓身体半枯。”即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是偏瘫,麻木,“麻”是它的口语音。“麻醉、麻木”的麻,也可以认为是“木”的记音字。木的“呆笨、麻木”义出现在清代,是《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何晏集解引王肃“木,质朴”、汉代周勃“木讷”义的引申。木的上古拟音为[mǒk],麻为“[mea]”,二字音近。而今川渝一边说“麻木(mú)”,一边说“口头木(mù)”(指味觉差);一边说那娃“木(mù)痴痴的”,一边说那娃“死木(mú)倰僜的”。“麻”与“闷、蒙”等组成演变链。

蒙:《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杜预注:“蒙,欺也。”今有“蒙人、蒙骗”等词。准此,“蒙药”就等于“麻药”。

懵:《玉篇˙心部》:“心迷也。”《小学搜佚˙考声一》:“精神不爽。”《集韵˙等韵》:“惛也。”。

闷:《灵枢经·经脉》:“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梁书·王僧辩传》:“世祖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辩闷绝,久之方苏。”

闷,昏闷,失去知觉。郑金生《药林外史》第九章《蒙汗药、麻沸散与麻药》:“后世小说家有‘闷香’,‘闷’确实具有闷倒、麻醉的意思。”

麻:《后汉书·华佗传》:“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第一,通灵巫师:“古代巫师有的还要吞麻籽来自我麻醉,以便通神。汉《百草经》云:‘麻蕡(一名麻勃),味辛平。主(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脾(痹),散脓(破……脓当为注释小字,且在“轻身”后)。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高国藩《中国巫术通史》第三章第二节《中国巫师的类别》)麻跟“醾、釄、醿、醚、迷”等音义关联。

因此,“蒙懵→闷→麻”以及“蒙汗(翰)药→闷汗药→麻汗药”、蒙(懵)药→闷药→麻药”组成演变链。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49892.html

(0)
上一篇 2023-03-09 09:42
下一篇 2023-03-09 09: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