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是大诗人陆游教导儿子怎样去写诗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他开始只注重探究诗的格律、平仄、词藻;一直到中年才发现诗的“功夫”是在诗外的对人生的感悟、意境和艺术性创作。
这话是陆游按自己的体会来讲的。诗是古代文人的六艺之一,也就是说,诗是一种技艺。陆游是大诗人,中年的时候他对写诗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进而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发展。以他的写诗造诣,当然有这些经验体会。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菜鸟来说却不是这样。我们不要说达到陆游中年的水平,就是少年也够呛。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百姓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画家范增在电视节目中说画一副好画就是把笔墨画在该画的地方。
这些话都好理解,就是做事得有充分准备,对自己所做的事了然于胸。
写诗也一样,如果我们连写诗的基本基础都没掌握,词汇也很匮乏,还何谈写诗呢?打油诗也难写出来。
平仄格律是写诗的操作规程,词汇是写诗的材料和工具。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随心所欲,自如和准确形象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情绪、感悟和意境。
所以说,我们还是先做好“诗内”功夫,再图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发展吧。
题目孤独,那是很压抑天无以清将恐裂的心情,我怒吼出岩浆炽烈的文字,月亮/没人陪你/我陪你。
这时候的心情舒服多了。那时候还年轻了,现在再喷薄这几句诗,想必吐血而魂无所依了。所以感情充满,没有功夫做底气,做诗等同于找死。
什么是诗呢,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清将恐灭,神无以宁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做诗的过程就是分裂自己,残废自己 歇掉自己,亡掉自己。然后出来的灵性的诗歌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有功夫才能过险境,有功夫是历练的船夫。过万重山若是诗歌,船夫就是诗人。
诗人所做经典诗已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化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我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诗歌虽然渺小,天下人都要臣服一首好诗,诗歌是朴实的。但诗人在创作一首诗,可能会入魔,我用宁静镇压魔气的文字,读者读这样的诗歌恍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之气境界。好诗用的是诗外功夫。
为什么说诗的功夫在诗外?
诗以言志,词以语情。
言志是言人志向愿望,和对人生的感悟。词是由诗进化而成,词主要是谈感情,多由女子来作,风花雪月,莺歌燕舞,悲欢离合总是情。
写诗有写诗技巧,要韵律,平仄,粘连,对仗等等。单纯懂这技巧,只能是玩规则游戏,写出的诗空洞、贫乏,或用典较多,让人难以理解。
所以写诗功夫要没写诗的时间,去外面体验生活,拥抱大自然,接触社会。参与重大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观光,了解异地风土人情。或者是深入研究古诗词。学习前辈写诗经验。把得到体会再回到现实去检验认证。这样写出的诗才不会空洞无物,或乱发议论。
写诗靠兴趣与灵感,这也都要靠景物触发,才能引起效应。你不和外面接触,就不会激动,也就没有感想,也就没有写诗的心情。
如果你不想外出,又想写诗,可以看图写诗,感开想象,也可以写诗。
看上图,一妙龄女子,亭亭玉立,满面春风,笑得甜美,后面背景,文竹青青,顿送凉意。这些都让你心悦愉快,有一抒诗意之豪爽。
古今墨客好诗篇,
美女如花顿生怜。
诗意来袭情难禁,
选词造句情感言。
上图是古风图片,在弯弯的月光里,有一娇好女子,在柳丝下坐着饮酒,石桌上有花片残落。女子举杯欲饮,又停在半空,似在思念什么?从来都是多情女子负心汉。顾影自伤怜。
一轮明月古今存,
月意怜爱照丽人。
两地分离难相见,
相思是泪酒追寻。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7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