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是人体重要的矿物质,在维护骨骼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严格来讲,补钙不分年龄,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应积极地从膳食中获取丰富的钙质。
几类特殊人群对钙的需求量更高,在日常膳食中更应注意钙的足量补充,如:
婴幼儿:
婴儿的钙来源以母乳最为理想。人乳中的钙吸收利用率高,尽管牛乳中的钙量是人乳的2~3倍,但钙磷比不如人乳更适合婴儿。所以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乳是最好的钙来源。
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为最大限度地积累骨钙量,每日适量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十分重要。每日300~600ml的纯牛奶,常吃豆制品和绿叶蔬菜,都是理想的补钙方式。蔬菜在烹饪之前最好先用水焯,可去掉部分草酸,进而提高蔬菜中钙的吸收利用率。
青少年:
青少年同样是生长发育迅速的一类人群,尤其在青春前期和青春期,正值生长突增高峰期,为了满足突增高峰的需求,11~18岁青少年钙的适宜摄入量由之前6~10岁的800mg/天增加到1000mg/天。在这个时期应积极补充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各种绿叶蔬菜,以及适量的鱼虾、坚果等食物来满足机体对钙的需求。
孕妇:
孕期补充足量的钙,可降低母体高血压、妊高症和先兆子痫的危险。孕期钙供给不足,还可影响母体的骨密度。孕期对钙的需要量为:早期800mg/天,中期1000mg/天,末期1200mg/天。
乳母:
为保证乳汁中钙含量的稳定及母体钙平衡,应增加乳母钙的摄入量。乳母钙的需求量为1200mg/天,并做到常晒太阳,以利于使机体合成丰富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老年人:
由于胃肠功能降低,肝肾功能衰退及老年人活化维生素D的功能下降,加上户外活动减少和缺乏日照,使皮下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的来源减少。老年人对钙的吸收利用率能力下降,钙的吸收率一般在20%左右。钙摄入不足使老年人出现钙的负平衡,体力活动的减少又可增加钙的流失,以致骨质疏松症较常见,尤其是老年女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老年人钙的适宜摄入量(AI)为1000mg/天,应以食物钙为主,常食用奶制品、豆制品、蔬菜等食物。
各类人缺钙症状如下:
儿童
当孩子出现下面一些症状时,就应考虑是否缺钙:不易入睡、不易进入深睡状态,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入睡后多汗;阵发性腹痛、腹泻,抽筋,胸骨疼痛,“X’型腿、“O”型腿,鸡胸,指甲灰白或有白痕;厌食、偏食;白天烦躁、坐立不安;智力发育迟、说话晚;学步晚,13个月后才开始学步;出牙晚,10个月后才出牙,牙齿排列稀疏、不整齐、不紧密,牙齿呈黑尖形或锯齿形;头发稀疏;健康状况不好,容易感冒等。
青少年
青少年缺钙会感到明显的生长疼,腿软、抽筋,体育课成绩不佳;乏力、烦躁、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倦;偏食、厌食;蛀牙、牙齿发育不良;易过敏、易感冒等。
青壮年
一般情况下,青壮年都有繁重的生活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往往使他们疏忽了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加之该年龄段缺钙又没有典型的症状,所以很容易掩盖病情。当有经常性的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疼、易过敏、易感冒等症状时,就应怀疑是否缺钙。
孕妇
处于非常时期的妇女,缺钙现象较为普遍。不过,随着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此期缺钙的症状较为熟悉。当她们感觉到牙齿松动;四肢无力、经常抽筋、麻木;腰酸背疼、关节疼、风湿疼;头晕,并罹患贫血、产前高血压综合征、水肿及乳汁分泌不足时,就应诊断为缺钙。
老年人
成年以后,人体就慢慢进入了负钙平衡期,即钙质的吸收减少、排泄加大。老年人大多是因为钙的流失而造成缺钙现象。他们自我诊断的症状有老年性皮肤病痒;脚后跟疼,腰椎、颈椎疼痛;牙齿松动、脱落;明显的驼背、身高降低;食欲减退、消化道溃疡、便秘;多梦、失眠、烦躁、易怒等。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8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