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所谓胃寒其实是中医的说法。
造成胃寒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饮食上不注意。比如过度食用生冷的食物或者冷水的刺激,尤其是在夏天,不少人喜欢食用生冷的食物或者经常喝清热解毒的凉茶,其实这些行为习惯都是不妥当的,一不小心反而会导致脾胃阳气进一步受损。
此外,如果吃东西的时候喜欢冷热交替,或者经常饮食不规律,饱一顿饿一顿,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胃寒。而一旦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导致胃寒加重。
因此,想治疗或调理胃寒症状,建议胃寒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温性的食物,同时也多吃热食。肉类方面建议可以适当多吃羊肉、牛肉、黄鳝、生姜、胡椒等;而水果方面,则建议多吃荔枝、龙眼、桃子、大枣等。
胃寒患者千万要慎吃生冷寒性食物,比如河蟹、牡蛎肉、苦瓜、海带、竹笋、白萝卜、冬瓜、绿豆、香蕉、西瓜、梨、山竹等等。(69)
如果你认可我的答案,劳烦点个赞吧~
治则:温中散寒,健运脾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附子理中九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附子,干姜,
加黄芪,以加强补气功效;纳少者,加鸡内金、麦芽各,以助消化。
在临床中我经常会遇到脾胃虚寒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比较多,他们经常是胃痛隐隐,而且喜温喜按,就觉得拿个热乎东西放在肚子上,或是用手按按揉揉才舒服。她们不敢吃凉东西,一吃点凉的或喝点冷饮,就腹泻,大便经常不成形。象这样的朋友,大多是素体阳虚,或以前长期的饮食不节,贪凉喜冷,经常吃冷饮、冰激棱等,导致了脾胃阳虚,不耐寒凉。下面我们还是结合一个病例来看看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的具体辩证用药思路。
患者:女性,32岁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食后胀满,有时会恶心、呕吐清水,饮食减少,没有食欲,大便溏稀,经常不成形,小时候就怕冷、手脚冰凉,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
证候分析:这个患者,从小就怕冷、手脚冰凉,面色不华,属于素体阳虚,后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而致脾胃阳虚,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温;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结尾:这个患者调理了两周后,就感觉胃里慢慢地变热了,开始有了食欲,吃得也渐渐地多了,手脚也不那么凉了,后来又继续调理了一个月,所有症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中医认为,胃寒有不同的类型,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调理更有效。具体介绍如下:一、虚寒证即脾胃虚寒证,是由脾胃 阳虚 、 消化 功能衰退引起的疾病。老百姓口中的“胃寒”多属于这一类型,主要症状有 腹部 冷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吃饭不香、食后腹胀、四肢发冷、大便清稀、进食生冷症状加重等。特点为病程长、病势较缓,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可用 附子 理中丸。
二、实寒证即寒邪侵犯了胃,是因受寒或过食生冷而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发凉、冷痛胀满甚至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为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可用 厚朴 温中汤。
三、脾胃气虚证是由脾胃功能减弱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隐痛、吃饭不香、食后腹胀、恶心想吐、打嗝、大便稀溏、乏力为临床表现。这类比脾胃虚寒证的病情轻,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胃病的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疾病,想要彻底的解决胃寒怎么办,就一定要知道胃病是需要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的,因此改善胃寒症状就一定要从生活点滴做起,比如说吃饭吃到8分饱,保持乐观情绪等,都可以有效的调节胃寒情况。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主降,性燥而喜润,与脾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运化。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寒伤脾胃,脾阳不振,会致寒湿内生,而出现饮食不香,胃脘发凉喜暖,中脘饱闷,大便溏泄等证。胃寒比较普遍,有些人往往腹部稍微受凉或吃点冷食就会引起腹泻腹痛。
胃寒一般是由于保暖不周外寒直中入里伤及胃肠或过食生冷寒凉寒从内生导致的。所以调理胃寒应采用温中祛寒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干姜、附子、吴茱萸、白术等;代表方剂有理中丸、吴茱萸汤等。两方均出自于《伤寒论》,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理中丸是温中健脾的代表方剂,由干姜、白术、人参(或党参)、炙甘草组成。主要功能振奋脾阳,专治脾胃虚寒所引起吐、利、腹痛等证。如胃寒胃痛可加高良姜、砂仁、丁香;呕吐重可加生姜、半夏。临床一般用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属于脾胃虚寒者。理中丸加附子称作附子理中丸,适用于脾胃阳虚,沉寒痼冷。临床常用于慢性胃肠炎,食欲不振,脘腹疼痛,喜暖喜按,不能吃生冷硬物,四肢厥冷,脉微弱者。
2、吴茱萸汤是温中降逆的代表方剂,由吴茱萸、生姜、人参(或党参)、大枣组成。该方的主要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如胃中寒湿、呕吐较重,舌苔白滑腻者可去大枣,加姜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和胃止呕。临床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于胃虚寒者。
以上是调理胃寒的一般方法,在使用时因阴寒内盛导致气血不畅、气滞不通者宜配合辛温行气活血的药物;阳气衰竭时还要加入补气的药物或加重方中补气药的用量。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1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