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长江鲥鱼,是一种非常非常名贵的鱼,早已经从长江里消失了。
现在我们能吃到的鲥鱼,基本都是从东南亚、美洲进口的养殖鲥鱼,其风味与名贵程度,远远逊色于长江野生鲥鱼。
消失的“长江第一鲜”
鲥鱼、刀鱼和河豚,这三种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被并称为“长江三鲜”。这三种鱼类拥有独特的风味,腴而不腻、鲜美称绝,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水体污染、人类过度捕捞等原因,这三种鱼类渐渐从长江消失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鲥鱼就已经基本上在长江里绝迹。如今,刀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政府部门已经发布了限捕令来保护刀鱼,野生河豚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鲜美味道的秘密
鲥鱼是一种具有洄游习性的鱼类,它“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这种极度依附时令的习性,使它获得了“鲥(时)鱼”的名字。
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会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返回淡水中寻找合适的产卵地,产卵后再返回大海。在这段洄游的时间里,鲥鱼体内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它的鳞下皮肤,积蓄了满满的脂肪。
因此,此时的鲥鱼口感最为鲜嫩可口,只需简单清蒸,就能完全品尝到它的美味之处:肉嫩、脂厚、鳞鲜、汤美。
令人扼腕的消失
绝妙的美味,赋予了鲥鱼高贵的身价,同时也为它带来了毁灭性的命运。
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整个长江的鲥鱼产量达到300-600吨,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到了七十年代,这个数字出现了爆炸性的变化:最高达到1600吨!这个夸张的数字,背后是对鲥鱼生态链的透支,严重影响了鲥鱼后续的种族繁衍。
到了1986年,过度捕捞鲥鱼的后果就显示出来了:整年度捕捞到的鲥鱼仅仅为12吨,可以说是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到了九十年代,鲥鱼的踪影已经从长江消失了,而且可能是永远地消失了……
无法复制的野生之美
可能有人会问,鲥鱼既然这么好吃,为什么不进行人工养殖呢?
这是因为,人工养殖,想需要基本的野生鱼苗的。捕捞到鱼苗后,通过不断的尝试,调整合适的养殖环境、饲料、温度等,最终才能实现成熟的人工养殖。
然而,当人类打算进行鲥鱼人工养殖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寻找不到任何野生的鲥鱼了。没有基础的鱼苗,人工养殖根本无从谈起。
因此,野生长江鲥鱼,可能会成为一种无法复制的美味,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再也找不回来了……
鲥鱼张爱玲在她的《红楼梦魇》中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言论,大意是: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这句话是借自宋人释惠洪的《冷斋夜话》,据说北宋名士彭渊材为人迂阔好怪,曾对人说: 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乃答曰: 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听者不觉大笑。
在这三恨、五恨之中,鲥鱼多骨刺被置于第一,虽说是戏谑之语,但也能看出这在饮食爱好者眼中还是颇为遗憾的。多刺肥美也成为鲥鱼的一大辨识度极高的标志。鲥鱼较早时候被称为鯦鱼、魱鱼。据《尔雅·释鱼》载: “鯦, 当魱” 。郭璞注云: “海鱼也, 似鳊而大鳞, 肥美多鲠, 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当魱。”《正字通· 释魱》: “ 魱音互, 鲥别名, 一名鯦。” 《直省志书·宁波府》曾记载: “鲥鱼, 海出者大, 甘肥异常, 腹下细骨如箭镞。”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鲥,形秀而扁,微似鲂而长,白色如银,肉中多细刺如毛,其子甚细腻。”甘腴肥美的鲥鱼,除了细刺繁多,还有一大遗憾,就是它的时令性极强,过时不候。宁原《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司马光的《类篇》里也说:“其鱼出有时, 故名鲥。 安石榴花猩血鲜,凉荷高叶碧田田。鲥鱼入市河豚罢,已破江南打麦天。”宋人陈造《早夏》一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江南鲥鱼出河图。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3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