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之前生过一个儿子,但出生之后并没有活多长时间;因为一出生,脑袋向外鼓起来一个包,眼距很宽,看起来痴痴傻傻的,据说被我祖奶奶送人了…”
可能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起这样的事情,在以前那个医疗落后的年代,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守村人”,也就是有缺陷的孩子;
而颅脑发育畸形,面部畸形,眼裂小、眼距宽、双眼外眦上斜,可有内眦赘皮、鼻梁扁平、双耳小,常常张口伸舌、流口水多的孩子,就存在神经管缺陷,叶酸缺失就会导致这一情况的发生。
因此,备孕期间,孕期及时的补充叶酸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补充叶酸的重要性,如何正确的补充叶酸,也极其关键。
1. 备孕期间就要补充叶酸。
女士在怀孕的时候,如果体内缺乏叶酸,可能就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甚至生下畸形儿。因此,为了防止胎儿出现神经管畸形,可以在怀孕的前3个月,就开始服用叶酸片。
服用剂量:每天吃1次,每次服用0.4毫克。
2. 早孕期也要补充叶酸。
怀孕之后,尤其是孕早期,也就是怀孕的前3个月,是补充叶酸最重要的时期。
孕妈尤其要注意,胎儿细胞发育迅猛的怀孕初期。这段时期叶酸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胎儿患有神经管缺陷的风险。
3. 孕中期、孕晚期,也可补充叶酸。
怀孕前3个月,和怀孕后的3个月,都要补充叶酸,剩下的时间也要补充。
叶酸其实就是维生素B9,预防神经管畸形。如果大量的吃含有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又不能保证从食物中摄取叶酸的量,可以达到预防神经管畸形的目的,叶酸是比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4. 产后3个月还要补充叶酸。
其实吃叶酸最关键的时期,就是怀孕的前3个月。
但是孕中期、孕晚期、及其分娩后的3个月吃叶酸,也是有好处的,就是可以预防巨幼细胞贫血,因为它是同一类的B族维生素,所以整个孕期用上会更好。
所以,如果吃叶酸并没有恶心、反胃的症状,那就吃吧。
服用剂量:每天1次,每次0.28毫克。
叶酸对人体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当普通人叶酸不足时,会出现恶性贫血、口腔炎、食欲不振、舌炎、下痢、脸色苍白等症状。
怀孕后孕妇补充叶酸的作用,主要是预防胎儿出现神经管畸形,促进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且,叶酸对血红蛋白的形成也有作用,补充叶酸还可以预防贫血。
孕妇叶酸不足,就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
总结:备孕前3个月就要及时补充叶酸,建议每天吃1次,每次服用0.4毫克。
怀孕期间叶酸的补充剂量,每天建议在0.4-1mg之间。可以通过口服叶酸片还有饮食等两个方面来补充叶酸,最佳的补充剂量是0.8-1mg。
建议孕妇在孕早期,除了吃叶酸片之外,还可以在饮食上补充绿叶蔬菜、动物的肝脏等叶酸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产后3个月,也就是哺乳期,每天也需要0.28毫克的叶酸。
一提到叶酸,第一反应是怀孕妇女的专属营养素。过去确实育龄妇女需要额外补充叶酸,以防止生出神经管畸形的婴儿。即使到今天,育龄孕妇也是需要额外补充叶酸的。那是不是其他人就不用额外补充叶酸了呢?
为什么补充叶酸
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DNA的合成就需要活性叶酸的参与;叶酸对于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参与氨基酸之间的相互转化;育龄妇女补充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预防巨幼红细胞贫血和不良妊娠结局;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发现,如果叶酸与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同时补充,帮助降低心脏病风险的效果更明显;还有研究表明,充足的膳食叶酸对于预防癌症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哪些人需补充叶酸
育龄妇女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需要在怀孕前三个月及时补充叶酸的。除了育龄妇女需要补充外,常抽烟的人需要补充叶酸,因为尼古丁会影响叶酸的吸收利用;常喝酒的人需要补充叶酸,因为酒精伤害肝脏影响叶酸的贮存;口服避孕药的妇女需要补充叶酸,因为避孕药会降低叶酸的吸收和利用;烧伤的病人或者手术后的病人,因为机体受损伤时需要进行组织修补,也需要额外的叶酸提供;癌症病人也需要及时补充叶酸,比如癌症使细胞分裂加快,造成身体对叶酸的需求量增加。
叶酸的参考摄入量
育龄妇女至少在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服用400ug叶酸,妊娠的头4周是胎儿神经管分化和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叶酸缺乏可增加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及早产的危险性,确保胚胎早期有一个较好的营养状态,所以孕前期开始补充叶酸。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物中。富含叶酸的动物性食物比如说:猪肝(236微克/100克),猪肾(50微克/100克),鸡蛋(75毫克/100克),大多数绿叶蔬菜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叶酸,水果也是较好的叶酸来源。叶酸在人体内肝脏中被贮存,贮存量大约是7.5毫克左右,当膳食中无叶酸时,体内贮存量可维持至少3个月不至于缺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员 王思露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4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