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株高40-150厘米以上,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青蒿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产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长期短,投资少,收益快。现将其生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幼苗假植 应选择水源充足的田块,起厢种植。要求厢面宽1.2米,假植规格株行距为10-15厘米。假植后加强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粪尿或亩用复合肥5公斤冲粪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约假植18-20天左右(气温低时约需25-30天)当植株生长到10-15厘米时,即可移至大田种植。
二、本田准备 本田应选择水源有保证,能排能灌的田块。经深翻梨耙、碎土。每亩施腐熟农家肥或土杂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开沟起厢种植。起厢规格为:宽1.2米,沟宽0.4米,沟深0.2-0.5米,每厢种二行,株行距为0.8×0.8米。
三、适时移栽 当假植苗达到10-15厘米时进行移栽,移栽时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进行。栽后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亩植1000株左右。
四、田间管理 移栽后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个阶段施肥。
蒿草(2张)
第一阶段:移栽一个星期左右轻施复合肥或农家肥。亩用复合肥10-15斤或用0.3%的复合肥水淋施。第二阶段:移栽后15-20天,每亩开穴施复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农家肥,施肥后进行复土。第三阶段:移栽35-45天后亩施50斤复合肥或农家肥,结合培土。大田种植要防渍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渍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水。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青蒿主要病害是茎腐病。在多雨季节,如发生茎腐病,可用灭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2)虫害:青蒿主要害虫有蚜虫,应在其迁飞扩散前喷药,亩用40%乐果或20%速灭丁或蚜虱净等喷雾防治。
六、适时收获 青蒿生长最旺盛期即花蕾期进行收获。选择晴天,砍倒主杆,在大田晒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晒场晒干,打落其子叶,子叶继续晒干,符合收购要求即可销售。
导语:藿香又名土藿香也就把蒿,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古代用作香料使用,后来发现其药用价值,与其他药材一同入药,具有解热清暑、化疗止咳等功能。同时兼具一定观赏价值,成为很多家庭中经常种植的植物。下面我就谈谈种植技术。
1.生物特性
种植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其特性,全草具有芳香气味,茎直立四棱形,叶片三角状单叶对生。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主要种植于四川、江苏、浙江等地方。
2.选地整地
播种前第一步,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然后深翻土壤625px,整平耙细,垅宽1.2m宽畦,四周挖好排水沟,便于我们灌溉排水。
3.播种育苗
播种时间分为春、秋两季,在我们北方一般都选择4月份春播,南方地区多数选择9月份秋播。
播种前,要为种子生长提供充分的肥料养分,按照每亩腐熟农家肥2000千克与一定比例草木灰搅拌作为底肥,均匀施于田畦面上,然后打15cmx深穴,将种子播种于穴中覆盖土并轻轻拍打,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便于保温保湿。种子发芽后,苗高15cm左右可以选择移栽。按照行距和株距30*50cm、深15cm,每穴3株,最后覆土浇水。
4.田间管理
一般在气温和土壤温度保持适当,播种10天左右即可出苗,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下一步间苗和补苗工作,注意观察等到苗高150px左右时,根据苗生长情况进行间苗或者补苗,促使每穴保留壮苗3株。
间苗或者补苗结束后,我们就需要分别在幼苗、中苗、大苗三个阶段进行中耕除草,并按照每亩追施腐熟农家肥l000kg逐步递增施肥,满足不同生长期对于肥料需求。同时,对于有倾倒苗及时培土扶正,封垅后不再进行中耕和施肥。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进行排水灌溉。
5.病虫防治
草本科植物类病害多为褐斑病、枯萎病、斑枯病和红蜘蛛、夜蛾等虫害,藿香病虫害也不例外,我们探究几种病害发病症状以原因,更好对症下药。斑枯病:叶片两面呈现暗褐色多角形病斑,严重后病斑扩大叶片变黄枯死。防治方法:播种前的冬季要集中清理烧毁落叶;发病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天喷1次,连续喷3次,即可有效治理。枯萎病:积水多的地块容易发生,叶片下垂发枯,根部腐烂致死。防治方法:雨水天气视情况及时排水,保持地面湿度适当。发病期,用50%的敌克松粉剂l000倍液喷淋根部,防治效果明显。褐斑病:叶片变为暗褐色,严重呈现黑色霉状。防治方法:发病期,用一定比例波尔多液喷淋即可。红蜘蛛和夜蛾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脱落或者叶片被吃光。防治方法:用1000倍乐果乳剂液或者敌百虫液喷杀即可。
6.采摘加工
一般选择在盛花期采割,割取地上部分,多次晒干包扎,防止香气走失,即可等待供入药使用。
【总结建议】土藿香正是由于其主要的药用价值而得到广泛种植,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在种植方面,结合当地特点,科学做好栽培,做好田间管理,抓好病虫害整治,即可收获较高产量。
小伙伴们有什么意见,关注我一起讨论,不论是批评还是建议,我们一起探讨交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为我们种植农户提供良方。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6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