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
“食物相克”是真的吗?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的朋友圈里都会出现朋友们转发的“食物相克”大全,谆谆告诫大家,谁和谁不能一起吃会有什么后果。那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营养师是如何看待“食物相克”的呢?
其中在营养师眼中,并没有“食物相克”之说。迄今也没有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由于食物相克导致的食物中毒案例及相关报道。“食物相克”致人死亡的说法,很可能是偶然巧合,或是食物中毒引起,或是特殊体质产生食物过敏的表现,并非“食物相克”。
社会上所谓“食物相克”的理由,第一是认为食物含有大量草酸、鞣酸与钙结合影响营养吸收。事实上,大部分植物性食物中均含有草酸。以“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为例,虽然草酸能与部分钙结合,但其影响较小,没有被结合的钙仍可被人体吸收利用。何况,菠菜和豆腐中还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及其他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因此,不能因为食物中某个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而放弃整个食物。
食物相克
二是认为与食物间发生化学反应有关。以“虾和水果同吃会中毒”为例,认为虾中的五价砷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可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而引起中毒。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海产品中砷含量规定。而砒霜的中毒剂量是50毫克,根据转换系数计算,即便虾里面含有的砷达到最高限量,并且有足够的维生素C来转化,也相当于1个人要吃40公斤虾,才能这到中毒剂量。
我国营养学专家郑集教授,对所“食物相克”进行了研究。如大葱和蜂蜜、红薯和香蕉、绿豆和狗肉、松花蛋和糖、花生和黄瓜、青豆和饴糖、海带和猪血、柿子和蟹等,用小鼠、猴子、狗进行实验研究,其中7组由研究者放入体试食试验,结果均没有观察到任何异常反应。
中国营养学会委托兰州大学对100名健人进行所谓的“食物相克”试食试验,包括猪肉和百合、鸡肉和芝麻、牛肉和土豆、土豆和西红柿、韭菜和菠菜等连续观察一周,也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反应。诸多研究进一步表明,“食物相克”之说是不成立的。
所以,在日常的饮食中,不需要过分在意“食物相克”的这种说法,想吃就吃。
柿子中的特殊成分——单宁
单宁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化学结构类似的一类物质,也被叫作“鞣酸”、“单宁酸”或者“没食子酸”等,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常见的食物,如柿子、石榴、蓝莓、坚果、红葡萄酒等中都可能含有比较多的单宁。可溶性单宁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吃进嘴里,就能与舌头表面或者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让舌头产生发干、收缩的体验——这种感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涩”味。
单宁与酸奶形成“胃柿石”,但并不致命,如果大量吃下可溶性单宁,它们会与胃蛋白酶结合,使之失去活性从而无法消化蛋白质。另一方面,它们会把胃中的蛋白质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再加上柿子中的果胶、纤维等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形成“胃柿石”,就可能造成消化道阻塞,导致腹痛。
实际上,如果大量吃下单宁,即使没有与这些高蛋白食物一起吃,也同样可能出问题。因为,一方面,食物在胃中有相当长的排空时间,你觉得没有“同吃”,但此前进食的食物肯定会有一些停留在胃里,同样可能含有蛋白;另一方面,即使胃里没东西(通常所说的“空腹”),单宁就有更多机会直接与胃壁接触——想想单宁在舌头上与蛋白结合产生的的那种“涩”,在胃里也会与胃壁结合,很容易让你感觉到胃里有个“孙悟空”。一旦遭遇了“胃柿石”,让你受点儿苦是可能的,但只要治疗及时,并不至于要命。
熟柿子单宁少,较安全
大量单宁会导致“胃柿石”,那么柿子真的不能与那些食物一起吃吗?答案是:不一定。
原因是:柿子不一定富含单宁!
柿子中的可溶性单宁含量相差巨大,一般可在0.4%~ 4%之间,这种差别与柿子的成熟状态和品种有关。在成熟软化过程中,可溶性单宁的含量会逐渐降低,比如完全甜型的柿子成熟后所含的单宁能低至0.1%以下。人的舌头对它是一个很灵敏的检测器,当你感觉柿子、石榴、葡萄酒的口感发涩,就说明其中含有单宁——越涩,含量就越高。
显而易见,与螃蟹、酸奶、海鲜等“不能同吃”的,不是“柿子”,而是“单宁含量高的柿子”
《时尚育儿》杂志,为孕、0~3岁家庭提供权威育儿、生活消费指南,点击右上角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10567.html